【导读】美国参议院表决通过《大而美法案》,拟将半导体制造领域的投资税收抵免比例从现行的25%提升至35%,并取消抵免上限。该法案被视为特朗普经济政策的核心主张之一,目标在7月4日前完成立法程序。英特尔、台积电、美光等企业若在2026年前动工新建工厂,可享受这一高比例税收优惠,同时法案还包含390亿美元直接补助及750亿美元制造业贷款额度,旨在逆转半导体产业数十年向亚洲转移的趋势。
7月1日,美国参议院表决通过《大而美法案》,拟将半导体制造领域的投资税收抵免比例从现行的25%提升至35%,并取消抵免上限。该法案被视为特朗普经济政策的核心主张之一,目标在7月4日前完成立法程序。英特尔、台积电、美光等企业若在2026年前动工新建工厂,可享受这一高比例税收优惠,同时法案还包含390亿美元直接补助及750亿美元制造业贷款额度,旨在逆转半导体产业数十年向亚洲转移的趋势。
法案核心条款解析
1. 税收抵免升级
●比例提升:从《芯片与科学法案》的25%增至35%,且无投资额上限;
●适用范围:覆盖半导体制造、封装测试全链条,设备采购与厂房建设均可抵扣;
●时间窗口:2026年前动工项目可享优惠,逾期项目按原25%执行。
2. 资金支持组合拳
●390亿美元补助:直接拨款支持先进制程研发与产能扩张;
●750亿美元贷款:低息贷款额度优先分配给承诺长期在美运营的企业。
受益厂商与产业影响
1. 头部企业加速布局
●英特尔:计划在俄亥俄州建设全球最大芯片基地,总投资超200亿美元;
●台积电:亚利桑那州第二座工厂拟提前至2026年投产,月产能从2万片增至5万片;
●美光:宣布在纽约州投资150亿美元建设DRAM产线,目标2027年量产1γ nm节点。
2. 亚洲供应链面临挑战
●韩国担忧:三星电子虽未明确表态,但分析师认为其得州工厂扩产计划可能提速;
●台湾地区影响:台积电部分订单或转向美国,但先进制程仍依赖台湾产能。
政策背后的博弈与挑战
1. 两党共识与特朗普态度转变
尽管特朗普年初呼吁废除《芯片法案》,但参议院两党议员以“国家安全”与“就业创造”为由力保补贴。数据显示,法案预计未来十年新增15万个半导体相关岗位。
2. 执行风险与争议
●成本质疑:美国建厂成本较亚洲高30%-50%,35%抵免能否完全覆盖差距仍存疑;
●技术壁垒:先进制程人才短缺或制约扩产速度,英特尔已宣布与普渡大学合作培养工程师。
结语:全球半导体格局或迎分水岭
《大而美法案》通过税收杠杆与资金扶持,试图重构全球半导体产业链。尽管挑战犹存,但35%的高比例抵免已吸引头部企业调整投资策略。2026年将成为关键节点——若英特尔、台积电等成功实现量产,美国或真正打破“芯片制造空心化”局面;反之,政策效果可能大打折扣。这场围绕技术主导权的博弈,正进入白热化阶段。
推荐阅读:
SK海力士领涨韩国股市:DRAM龙头如何驱动KOSPI创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