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在全球范围内,脑血管病已成为致死致残的首要原因,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其发病率持续攀升,给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目前,我国多数医院仍采用传统开颅手术治疗脑出血,存在创伤大、恢复慢等局限。在2025年11月11日举办的"第四届南渡江智慧医疗与康复产业高峰论坛"上,上海医科数博推出的"混合现实MR脑出血智能微创手术系统",为这一医疗难题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
孙树杰指出,当前脑出血治疗面临两大核心挑战。首先,血肿定位的复杂性尚未有效解决。尽管许多医院配备了导航机器人,但因操作繁琐、易出错且延长手术时间,这些设备往往沦为摆设。其次,技术普及难度大,患者负担沉重。进口神经机器人价格高达上千万元,国产设备也需五百万元左右,导致许多医疗机构无力承担,最终转嫁为患者的经济压力。
针对这些难题,医科数博推出了混合现实MR脑出血微创手术系统。该技术通过两大核心优势重新定义了脑出血治疗:
智能学习与数据驱动:系统基于上千例临床病例的海量数据进行训练,不断迭代优化,显著提升了手术规划的精准度和适应性。
微型化可视清创技术:公司成功研发出1.2毫米的微镜头,未来甚至有望缩小至0.01毫米级别。这种微型镜头可嵌入血管内治疗导管头端,结合混合现实眼镜,实现虚拟场景与真实解剖结构的精准融合,让医生在术中清晰观察血肿位置和脑组织,彻底告别“盲操作”时代。
疗效与效率的双重飞跃
孙树杰通过对比展示了该系统的革命性进步:传统脑干出血手术需5厘米以上切口,耗时超5小时,上海地区患者平均费用达20万元,医保报销后仍需自付12万元;而使用混合现实系统后,手术切口仅3毫米,最短耗时5分钟,患者总费用可控制在3万元以内。这一突破源于其核心逻辑——通过方体定位理论,仅需一次CT扫描即可实现毫米级立体定向,简化流程的同时保障了疗效。
目前,该技术的数字化与产业化已全面完成,所有专利均为孙树杰团队的“再次发明”。值得注意的是,其应用场景远超神经外科。在骨科领域,针对钉钉、钻孔等操作,系统可提供毫米级定位,大幅提升手术精度。此外,整套设备硬件成本不足5万元,结合软件与耗材,产业化后有望显著降低医疗支出,创造巨大的社会与经济价值。
孙树杰还提出了该技术与脑机接口的潜在交集。他设想,通过3毫米微创通道植入电极,可对脑损伤区域进行精准康复治疗。这一方向若实现,将进一步拓展神经修复的可能性,但需待技术普及后验证其潜力。
小结
上海医科数博作为专注脑血管病智能救治器械研发的企业,汇聚了医学、软件工程与投资领域的专家,以“医教研、产学用”为原则推动技术创新。其“混合现实MR智能精准可视神经外科微创新技术”已被纳入国家“百万减残工程”设备项目,初步展现了技术普惠的成果。在银发经济与健康需求叠加的时代,此类突破不仅为患者带来希望,更为医疗行业的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劲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