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25年,全球存储产业在AI浪潮的席卷下迎来历史性转折。OpenAI与三星、SK海力士签署的巨额供应意向书,犹如一颗投入湖面的巨石,激起连锁反应。随着“星链之门”等超大规模AI项目对存储芯片需求的爆发式增长,市场供需天平急剧倾斜,一场由HBM(高带宽存储器)引领的“存储超级周期”已初现峥嵘,其潜在规模或远超2017至2018年的行业高点。
2025年,全球存储产业在AI浪潮的席卷下迎来历史性转折。OpenAI与三星、SK海力士签署的巨额供应意向书,犹如一颗投入湖面的巨石,激起连锁反应。随着“星链之门”等超大规模AI项目对存储芯片需求的爆发式增长,市场供需天平急剧倾斜,一场由HBM(高带宽存储器)引领的“存储超级周期”已初现峥嵘,其潜在规模或远超2017至2018年的行业高点。
需求爆发:AI巨头如何重塑存储市场
OpenAI的“星链之门”项目对存储芯片的需求已达到空前规模。据披露,其每月晶圆需求高达90万片,接近全球DRAM总产能的一半。这一需求直接推动了存储市场从“供给控产驱动的价格周期”向“AI需求拉动的产业大周期”转变。
-
HBM成为核心焦点:HBM是AI芯片中成本占比最高的零部件,例如在英伟达H100中,SK海力士的HBM成本占比超过2000美元。预计2025年全球HBM总产能将同比翻倍,达到54万片,但仍难以满足激增的需求。
-
存储架构分层化:为优化AI工作负载,存储体系逐步分化为三级:HBM存储实时处理的“极热数据”,DRAM(通过CXL扩展)作为大容量缓存,SSD则承担海量“长期记忆”角色。这一变革推动了全产业链技术升级。
-
价格全面上涨:TrendForce预估,2025年第四季度DRAM价格环比增长8%-13%,若计入HBM,涨幅更达13%-18%;NAND Flash价格也将全面上涨5%-10%。市场紧张局面预计将持续至2026年。
巨头扩产:战略调整与产能竞赛
为应对需求,三星与SK海力士正加速推进新厂建设,但产能释放仍需时间。三星平泽PT4工厂和SK海力士龙仁工厂均计划于2027年完工,短期内难以缓解供应压力。
-
投资重心转向HBM:SK海力士甚至推迟了1c DRAM的量产计划,将资源集中投向HBM产能扩张。这是因为HBM的盈利能力可达普通DRAM的3-5倍。
-
设备支出创新高:SEMI报告指出,2025年全球300毫米晶圆厂设备支出将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其中存储领域未来三年设备投资总额预计达1360亿美元,反映了产业对长期需求的乐观预期。
-
产能分配影响市场:巨头们将更多产能转向HBM和DDR5,导致DDR4等传统产品出现供应缺口,甚至出现价格倒挂现象,为其他细分市场带来结构性机会。
产业变革:超级周期下的格局重塑
本轮周期不仅体现为价格波动,更标志着存储产业逻辑的根本性转变。
-
库存与盈利指标亮眼: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DRAM供应商的平均库存量已降至3.3周的历史新低。同时,通用型DRAM营业利润率回升至30% 以上,野村证券预测其未来可能冲击70% 的高位。
-
国产替代窗口期:国际巨头聚焦高端产品,为国产存储企业留下了发展空间。江波龙、佰维存储等公司已在企业级SSD等领域切入一线品牌供应链,标志着国产存储产业化进入新阶段。
-
技术降本与创新:面对高昂的HBM成本,业界积极探索优化方案。例如华为的“统一缓存管理器”软件,通过智能分级管理,动态分配数据以降低推理成本;英伟达支持的Enfabrica则推出融合以太网与CXL的专用芯片,试图用低成本DDR5构建超大共享内存池。
结语
AI驱动的存储超级周期,本质是数字经济基础设施的一次深度重构。在HBM引领的高端战场之外,分级存储、软硬件协同与国产替代正共同书写产业新篇章。未来市场的赢家,必属于那些在技术迭代与供应链韧性间找到最佳平衡点的企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