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中国电池产业在2025年上半年迎来了海外市场的爆发式增长。根据中国储能联盟的报告,2025年上半年,中国电池储能企业共获得约200份海外订单,总容量高达186吉瓦时(GWh),较去年同期激增超过220%。
中国电池产业在2025年上半年迎来了海外市场的爆发式增长。根据中国储能联盟的报告,2025年上半年,中国电池储能企业共获得约200份海外订单,总容量高达186吉瓦时(GWh),较去年同期激增超过220%。
这一数据印证了中国电池企业在全球市场的强劲竞争力。与此同时,锂离子电池出口额也呈现稳定增长态势。2025年1-9月,我国锂离子电池出口额达到553.8亿美元,同比增加26.75%,出口数量为33.99亿个,同比增长19.14%。
海外市场的崛起与中国电池行业面临的国内产能过剩问题密切相关。多年来大规模投资和扩张导致中国电池行业的平均产能利用率曾暴跌至最高容量的三分之一,迫使生产商将目光转向海外市场寻求出路。
产能过剩与结构优化
中国电池产业正经历着"冰火两重天"的发展态势。一方面,行业整体面临产能过剩压力;另一方面,高端产能却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在储能领域,头部电芯厂商的生产线持续满负荷运转,第二梯队厂商的产能利用率普遍超过80%。这一现象揭示了产能过剩背后的结构性问题——不是没有产能,而是需要的产能跟不上,不需要的产能卖不掉。
市场需求集中在280Ah、314Ah等大容量高端电芯,这类产品的研发与量产难度更高。而常规电芯产能已出现过剩,利用率仅65%。这种结构性失衡推动了行业整合与技术升级,头部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引领新一轮扩张。
出口格局深度调整
中国电池出口市场格局正在发生显著变化,德国从2025年5月开始已经取代美国,成为我国锂离子电池第一大出口市场。
数据表明,2025年1-9月,中国对德国锂离子电池出口金额为102.65亿美元,同比增长29.87%,占我国锂离子出口总额的18.5%。相比之下,对美国出口金额为89.1亿美元,同比下降11.83%,占比降至16.1%。
这一变化与贸易政策紧密相关。在总计186GWh的海外订单中,由于美国征收的高额关税,来自美国的订单量仅为5.34GWh,占比不到3%。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60%的订单来自中东、欧洲和澳洲,显示中国电池企业成功实现了市场多元化。
本地化生产成新趋势
面对日益增长的关税壁垒,中国电池企业正加速从单纯出口向海外本地化生产转变。
宁德时代董事长高纪凡对此表示:"以前业内常说,不走向海外就退出游戏;现在,由于关税问题,光是出口是不够的;还必须在国外进行本地化生产"。这一观点反映了行业领袖对全球化战略的重新思考。
中国电池企业已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布局本地化产能。截至目前,国内动力电池厂商已在海外超13个国家布局制造工厂,整体规划产能接近400GWh。这个数字超过了宁德时代2024年全年全球339.3GWh的动力电池装机量,相当于在海外再造一个"宁德时代"。
具体来看,宁德时代在匈牙利的新工厂预计于2026年年初前投产,规划年产能为100GWh。中创新航在葡萄牙锡尼什市的工厂一期年产能达15GWh,预计于2027年开始交付。亿纬锂能匈牙利项目专注生产大圆柱动力电池,预计2027年建成投产。
储能市场成新增长点
储能电池已成为中国电池企业出口增长的重要引擎。2025年第三季度我国储能锂电池出货量为165GWh,同比增长65%。2025前三季度合计出货量为430GWh,已超过2024年全年总量。
全球储能市场正处于快速扩张期。根据BloombergNEF报告,全球能源储能新增部署量将在2025年达到92吉瓦(247吉瓦时),较2024年增长23%。这一增长主要由中国和美国市场驱动。
长时储能技术也迎来发展风口。锂离子电池的储能时长正在从传统的4小时延长至6-8小时,使其能够与其他长时储能技术竞争。多元技术路线并行发展,包括液流电池在长时储能领域展现突出优势,美国缅因州的全钒液流电池系统可实现12小时持续放电。
龙头企业表现强劲
在海外市场拓展中,中国电池龙头企业表现尤为出色,凭借技术优势和规模效应实现了强劲增长。
宁德时代2025年上半年营运收入达1,788.8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3%;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为304.85亿元人民币,增长33.33%。公司指出,这得益于全球清洁能源转型对储能电池需求持续快速增长。
从全球市场竞争格局看,根据SNE数据,今年1-8月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前10的企业中,有6家为中国企业,依次为宁德时代、比亚迪(弗迪电池)、中创新航、国轩高科、亿纬锂能以及蜂巢能源。
技术创新成为龙头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大容量电芯带来一轮升级需求,以314Ah为代表的300+Ah电芯在全球大储、工商储、户储等场景全面替代280Ah,市占率超65%。同时,500Ah+电芯进入量产倒计时,推动头部企业为占据技术优势和市场份额,纷纷扩张新型产能。
中国电池产业正通过积极的海外扩张应对国内产能过剩挑战,上半年186吉瓦时的海外订单与超过220%的同比增长标志着这一战略的初步成功。随着企业加速从单纯出口向本地化生产转型,以及储能市场带来的新增长空间,中国电池企业有望在全球能源转型浪潮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
然而,贸易政策变动、海外建厂成本压力以及技术迭代风险等因素仍构成持续挑战,企业的全球化布局与技术创新能力将成为决定未来竞争格局的关键。
推荐阅读:
芯片界黑马:三星Exynos 2600 GPU领先苹果A19 Pro达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