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正式通知台积电,其南京工厂的“经核实验证最终用户”(VEU)资格将被撤销,现有豁免将于2025年12月31日正式终止。
2025年9月2日,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正式通知台积电,其南京工厂的“经核实验证最终用户”(VEU)资格将被撤销,现有豁免将于2025年12月31日正式终止。
这意味着四个月后,台积电向南京工厂运送美国芯片制造设备、备件甚至化学品都需要逐案申请许可证,不再享受此前的一揽子快速出口权限。
一、 一纸通知,半导体巨头在华遭遇严格限制
台积电迅速做出回应,称正在评估具体影响,并采取措施确保运营的连续性。台积电强调“全力确保南京工厂持续运营”,但并未透露具体的应对方案。
此次行动并非孤立事件。就在几天前,美国已撤销了三星电子和SK海力士在华工厂的VEU资格。这些限制措施都将在约120天后生效。
VEU全称为“经验证最终用户”(Validated End-User),是美国商务部管理的一项制度。它允许被信任的外国公司在没有逐笔申请出口许可的情况下,直接购买和使用受美国出口管制的技术、零件或设备。
二、 申请流程改变,运营成本与不确定性增加
撤销VEU授权,本质上就是把原本“一次性放行”的模式,改成了“逐单审批”。过去台积电南京厂能较为顺畅地进口设备和耗材,如今则需要一项一项申请许可证。
这意味着备件更换、设备维修或化学品补给的过程都可能被拖慢,厂区运营面临新的不确定性。相关供应商已面临美国出口限制,豁免撤销为他们在华工作增加了新障碍。
知情人士称,美国官员们正在研究减轻审批负担的解决方案,特别是考虑到现有许可证申请的大量积压。一位美国官员表示,目前美国商务部面临的许可证申请的积压是三十多年来最长的。
三、 南京厂地位特殊,影响远超数字表面
台积电南京厂成立于2018年,最先进量产制程为16nm(属较早商用世代),主要生产16/12纳米等成熟制程芯片。该厂在台积电整体业务中占比有限,去年仅贡献台积电总营收的一小部分。
台湾“经济部”评估称,台积电在大陆仅有南京厂涉及美方管制项目(16纳米),仅占整体产能约3%,“不影响台湾整体产业竞争力”。
但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台积电去年全年税后净利达11732亿元新台币,南京厂占比约2.21%,看似不高,但该厂所有设备都已经摊销完毕,且客户订单相对稳定。
四、 短期阵痛与长期机遇,中国市场加速自主化
市场反应印证了“国产替代”的逻辑。半导体板块整体因“国产替代”的预期而上涨,尤其是国产半导体设备与材料企业,股价应声走高。外部供应链受阻,国内厂商的机会就来了。
美国的战略逻辑是试图让中国大陆在先进制程止步不前,但反而可能让其本土产业在成熟制程上更快取得主导权,使其自给能力越来越完整。
台湾《经济日报》社论认为,以撤销VEU授权方式限制台积电、三星等企业在大陆境内成熟制程生产规模,表面是限制大陆获取成熟制程产能,然而实际效果却可能出乎意料。
最终可能替大陆本土芯片厂创造更大市场空间,这恐怕并不符合美国利益。美国撤销VEU不仅未能阻止中国大陆设备替代,反而成为加速本土化的催化剂。
五、 资本市场激烈,相关企业股价应声波动
消息公布后,台积电在美国上市的美国存托凭证当天下滑多达2.3%。
主要供应商如应用材料公司、ASML控股公司、东京电子公司和KLA公司的股价也在纽约交易中下跌,跌幅超过市场平均水平。这些供应商已面临美国出口限制,豁免撤销为他们在华工作增加了新障碍。
与此同时,A股市场半导体板块却因“国产替代”的预期而上涨,尤其是国产半导体设备与材料企业,股价应声走高。市场逻辑很直接——外部供应链受阻,国内厂商的机会就来了。
结语
台积电南京厂每月拥有2万片先进制程产能。虽然只占台积电总产能的很小比例,但这一切设备都已经摊销完毕,且客户订单相对稳定。
美国此举将显著增加台积电、三星和SK海力士在华工厂的运营成本。设备维修或化学品补给过程可能被拖慢,厂区运营面临新的不确定性。
资本市场上,半导体板块因“国产替代”预期而上涨。国产半导体设备与材料企业股价应声走高,外部供应链受阻正在为国内厂商创造机会。
推荐阅读:
2025模拟芯片市场变局:TI对中国涨价30%,本土厂商迎替代良机
特斯拉Dojo 3供应链重构:三星代工+英特尔封装,打破台积电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