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全球模拟芯片龙头德州仪器(TI)在中国市场抛出一枚“价格炸弹”:对超6万种产品实施10%~30%幅度不等的涨价,部分工业元件价格飙升30%,创下其在中国市场的最大规模调价纪录。此次涨价不仅冲击工业控制、汽车电子等核心领域,更暴露出美国芯片制造商在“制造业回流”与地缘政治压力下的成本转嫁困境。
2025年8月,全球模拟芯片龙头德州仪器(TI)在中国市场抛出一枚“价格炸弹”:对超6万种产品实施10%~30%幅度不等的涨价,部分工业元件价格飙升30%,创下其在中国市场的最大规模调价纪录。此次涨价不仅冲击工业控制、汽车电子等核心领域,更暴露出美国芯片制造商在“制造业回流”与地缘政治压力下的成本转嫁困境。
全品类价格调整,工业与汽车行业受创最深
与6月仅针对3300种产品的“定向涨价”不同,此次调价覆盖TI全产品线。工业控制芯片作为其最大业务板块(占比超40%),价格普涨20%~28%。例如,一款用于工厂自动化的16位ADC芯片价格从3.20美元跃升至4.10美元,涨幅达28%;数字隔离器等关键元件价格飙升25%以上。
汽车电子领域同样承压。尽管TI财报显示其汽车业务因中国市场实现个位数增长,但汽车级PMIC(电源管理芯片)价格上涨18%~25%,电动汽车BMS(电池管理系统)隔离器涨幅达22%。消费电子与电信芯片则相对温和,快速充电IC和射频前端芯片价格上涨5%~15%。
成本转嫁与政策驱动:结构性调价背后的逻辑
分析师指出,TI此次调价是“战略性盈利优先”的体现。长期以来,TI在中国通过折扣政策维持市场份额,导致其利润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随着美国制造业回流政策推高本土生产成本,叠加中国2025年实施的“集成电路追溯规则”(要求芯片进口需标明晶圆原产地),TI选择将成本压力转嫁至下游。
新规实施后,美国芯片制造商进口成本增加,涨价几乎成为必然。TI的举措被视为市场动态的“风向标”——库存周转率恢复正常,自动化与汽车需求确定性增强,推动其从“市场份额争夺”转向“利润最大化”。
本土厂商逆袭:圣邦、思瑞浦等加速替代
TI的涨价潮为中国模拟芯片厂商打开窗口期。圣邦微电子、思瑞浦、芯海科技等本土企业迅速推出更具性价比的工业控制、汽车电子方案。例如,某款与TI竞品的LDO(低压差稳压器)价格低30%,且交付周期更短。
业内预测,若ADI等美系厂商跟进调价,中国模拟芯片市场将加速洗牌。2023年TI曾通过价格战挤压本土厂商,而此次结构性调价或标志着“超低价竞争”阶段终结,技术实力与供应链稳定性将成为新的竞争焦点。
结语
德州仪器的全线涨价,既是美国芯片制造业回流的成本缩影,也是中国半导体产业政策与本土技术突破的交汇点。在“集成电路通胀”与地缘博弈的双重压力下,模拟芯片市场正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对于中国客户而言,短期阵痛或催生长期机遇——谁能更快拥抱本土替代方案,谁就能在下一轮产业升级中占据主动。
推荐阅读:
特斯拉Dojo 3供应链重构:三星代工+英特尔封装,打破台积电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