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摩根士丹利最新研报勾勒出一幅未来产业图景:到205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突破5万亿美元,相当于2024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1.5倍。这一预测背后,是产业即将经历的“三段式”跃迁——2036年启动规模化商用,2040年全球装机量冲破1.27亿台,最终在2050年形成10亿台级别的庞大生态。而这场变革的核心引擎,是成本从当前数万美元区间下探至1.5万美元的“临界点”。
摩根士丹利最新研报勾勒出一幅未来产业图景:到205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突破5万亿美元,相当于2024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1.5倍。这一预测背后,是产业即将经历的“三段式”跃迁——2036年启动规模化商用,2040年全球装机量冲破1.27亿台,最终在2050年形成10亿台级别的庞大生态。而这场变革的核心引擎,是成本从当前数万美元区间下探至1.5万美元的“临界点”。
成本战:从实验室到流水线的生死线
大摩指出,1.5万美元的成本阈值将彻底改变游戏规则。这一价格区间将使人形机器人在工业搬运、仓储分拣等标准化场景中具备经济性,率先掀起制造业的“机器换人”浪潮。但家庭服务场景仍面临双重挑战:安全认证标准缺失导致消费者信任危机,复杂场景下的AI决策能力不足则制约产品实用性。研报预测,即便到2050年,家庭场景渗透率仍将低于8%,远低于工业领域。
地缘博弈:产业链分裂风险加剧
全球产业格局正呈现“硬件中国造、软件美国造”的分野。中国依托完整的供应链体系和制造优势,在伺服电机、精密减速器等核心部件领域占据主导;美国则凭借英伟达、特斯拉等企业在AI大模型、操作系统层面的技术壁垒,掌控着机器人“大脑”的进化方向。但大摩警示,技术标准割裂与地缘政治风险可能催生“两个平行市场”,如同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路线之争的重演。
现实骨感:96%企业困于“样机陷阱”
报告为过热的市场预期浇下一盆冷水:当前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中,仅4%的企业具备软硬件一体化交付能力,绝大多数仍停留在实验室原型阶段。特斯拉、波士顿动力等头部厂商虽已将产品成本较初代压缩40%,但量产良率、场景适配等难题仍待突破。大摩警告,资本追捧可能催生“拔苗助长”现象,建议投资者聚焦具备量产能力的头部厂商。
2025年产业风向:从“炫技”到“务实”
结合最新产业动态,人形机器人赛道正呈现两大趋势:一是成本攻坚战升温,中国厂商宇树科技通过自研电机将产品价格压至2万美元以下;二是应用场景深耕,亚马逊、富士康等制造业巨头开始试点机器人仓储解决方案。这场马拉松竞赛的胜负手,或将取决于谁能率先跨越商业化“死亡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