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当特朗普政府挥舞关税大棒砸向全球贸易体系时,存储巨头美光科技率先打出"防守反击"牌——自4月9日起对美国客户加征存储产品附加费,将地缘政治成本直接转嫁下游。这场由NAND闪存模块、固态硬盘(SSD)引发的税费博弈,正在揭开全球半导体产业链重构的序幕。
当特朗普政府挥舞关税大棒砸向全球贸易体系时,存储巨头美光科技率先打出"防守反击"牌——自4月9日起对美国客户加征存储产品附加费,将地缘政治成本直接转嫁下游。这场由NAND闪存模块、固态硬盘(SSD)引发的税费博弈,正在揭开全球半导体产业链重构的序幕。
据供应链人士透露,尽管特朗普政府将半导体纳入关税豁免清单,但存储模块及SSD等成品却被划入征税范畴。这对生产基地遍布亚洲的美光形成精准打击:其马来西亚槟城工厂承担40%的封装测试产能,中国台湾地区供应25%的DRAM晶圆,而中国大陆的西安厂则是全球NAND生产重镇。附加费政策实质是产业链的成本传导游戏——美光在3月21日财报会议中明确表态,不会为美国政府的地缘决策买单。
存储产品的"双重暴击"
此次税费冲击恰逢存储市场复苏周期。美光3月下旬刚以"需求超预期"为由提价15%-20%,如今叠加附加费,使得SSD等产品累计涨幅突破35%。行业分析师测算,1TB消费级SSD的到岸成本将增加8-12美元,这些成本最终可能转嫁给终端用户。更严峻的是,汽车电子领域使用的工业级存储模块,因认证周期长、替代方案少,将成为税费传导的重灾区。
亚洲供应链的集体觉醒
一家头部NAND模块制造商高管直言:"我们不是慈善机构,3.5%的附加关税必须由美国客户承担。"这折射出亚洲电子制造业的普遍立场——在存储芯片毛利率不足20%的微利时代,没有企业愿为政策波动牺牲利润。这种强硬态度背后是技术话语权的提升:当前亚洲厂商掌控全球83%的存储芯片产能,美光、三星、SK海力士形成"三足鼎立"格局,握有定价主动权。
产业链多米诺效应显现
附加费政策正在触发连锁反应:戴尔、惠普等OEM厂商已着手调整产品线,将部分存储组件采购转向墨西哥工厂;亚马逊AWS则加速推进自研SSD项目,试图削弱对第三方供应商依赖。咨询机构TrendForce预测,2024年Q2企业级SSD合约价将再涨10%-15%,推动数据中心建设成本增加2.3个百分点。
这场关税博弈暴露存储产业的脆弱性——当一颗售价50美元的SSD需要跨越三大洲、经手六国海关才能完成生产,任何政策风吹草动都可能引发海啸。正如华尔街日报评论:"美光的附加费不只是财务报表上的数字游戏,更是全球化2.0时代的分水岭,宣告着成本本地化与供应链区域化的不可逆转。"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联系小编进行处理。
推荐阅读:
台积电2025年市场资讯:技术领跑与地缘政治博弈下的增长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