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25年第四季度,存储器抢货潮持续升级,原厂产能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引发"缺口扩大—价格暴涨—抢购加剧"的恶性循环。业内普遍预期,这一供应紧张局面可能持续到2027年,给整个电子产业带来深远影响。
2025年第四季度,存储器抢货潮持续升级,原厂产能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引发"缺口扩大—价格暴涨—抢购加剧"的恶性循环。业内普遍预期,这一供应紧张局面可能持续到2027年,给整个电子产业带来深远影响。
价格飙升与市场恐慌
现货市场已成为存储供应链的主战场。RDIMM模块价格出现惊人涨幅:64GB型号突破700美元,96GB飙升至1200美元以上,128GB更是接近2400美元大关。消费级市场同样不容乐观,韩国Danawa数据显示,三星DDR4-3200 8GB价格从1.76万韩元暴涨至5.89万韩元,涨幅达234%;DDR5-5600 16GB也从6.94万韩元升至21.7万韩元,涨幅213%。
这种价格飙升已引发连锁反应。大型云端服务商凭借规模优势提前锁定了原厂主要产能,迫使中小型企业转向现货市场激烈争夺剩余资源。华硕、微星等品牌厂商也加入扫货行列,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紧张态势。
结构性困境与行业应对
当前存储危机的根源在于结构性供需失衡。佳世达董事长陈其宏指出,在网通设备等领域,尽管DDR4价格已高于同规格DDR5,但因技术兼容性问题难以快速切换,企业只能接受"有货就拿"的被动局面。
面对成本压力,PC品牌正考虑缩减2026年出货机型的DRAM配置容量。群联CEO潘健成表示,这种环境可能加速地端AI的Adaptive方案落地,在DRAM减量情况下通过优化架构维持系统效能,为行业提供成本与性能兼顾的替代方案。
长期影响与产业变革
存储危机已从代理商、模块厂商蔓延至终端品牌,形成全产业链的共振。华硕方面表示,虽然目前库存能支撑第四季度运营,但如果供需失衡持续,不排除调整产品价格的可能。
业内分析认为,AI服务器需求的持续爆发加剧了产能排挤效应,存储供应链的紧绷态势或将贯穿2026年,甚至延续到2027年。这场危机不仅考验企业的供应链管理能力,更可能推动存储技术路线和产业格局的深刻变革。
推荐阅读:
14年首见!日本硅晶圆厂SUMCO陷全年亏损,股价应声暴跌16%
苹果自研LOFIC传感器曝光:预计2028年量产,挑战手机影像新极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