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三星电子、SK海力士和铠侠等主要NAND闪存制造商纷纷实施减产策略,并计划将产品价格上调20%-30%,这一举措已在业内引发连锁反应。随着AI应用推动产能转向QLC工艺,NAND市场的供需平衡正被重新定义。
三星电子、SK海力士和铠侠等主要NAND闪存制造商纷纷实施减产策略,并计划将产品价格上调20%-30%,这一举措已在业内引发连锁反应。随着AI应用推动产能转向QLC工艺,NAND市场的供需平衡正被重新定义。
减产潮席卷存储行业
三星电子已将今年NAND晶圆产量目标从去年的507万片下调至472万片,降幅约7%。与此同时,铠侠也将其年产量从480万片调减至469万片。这一减产趋势预计将持续到明年,标志着存储行业正式从产能扩张转向供给调控。
SK海力士的减产幅度更为显著,NAND产量从去年的201万片降至约180万片,降幅达10%。美光科技则在新加坡Fab 7工厂保持保守的生产策略,将产量维持在30万片出头的水平。这些头部厂商的同步行动,为市场价格上涨奠定了坚实基础。
价格调整与市场反应
目前,三星正与主要客户协商明年的供货协议,内部考虑将价格上调20%至30%。这一幅度远超市场预期,反映出存储厂商对市场走势的强烈信心。业内分析指出,通过精准的供应调节来推动价格回升,已成为存储厂商的共同策略。
大型企业客户对潜在的供应短缺表现出高度警觉,已开启恐慌性备货。部分供应商明年的NAND供货量已被提前抢订一空,这种超前采购行为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紧张氛围。在多重因素推动下,NAND平均价格正进入快速上升通道。
结构性变革驱动市场转型
AI应用的爆发式增长正深刻改变存储产业的工艺布局。为满足AI工作负载对高容量、低成本存储的需求,更多产线转向QLC工艺,这种技术转型在提升单颗芯片容量的同时,也导致传统NAND产量自然下降。
这一轮行业调整不同于以往的周期性波动,而是标志着存储产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AI、智能汽车、物联网等新兴应用的共同驱动下,NAND市场的供需关系和价格体系或将迎来长期重构。
推荐阅读:
光谷打破国外垄断:国内首条12寸硅光芯片流片平台在武汉正式启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