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英伟达在官网宣布,其首款采用共封装光学技术的硅光子网络交换器Spectrum-X已获得Meta与甲骨文两大科技巨头的采用。这一突破性产品的商业化落地,标志着AI数据中心正式迈入光通信时代。
英伟达在官网宣布,其首款采用共封装光学技术的硅光子网络交换器Spectrum-X已获得Meta与甲骨文两大科技巨头的采用。这一突破性产品的商业化落地,标志着AI数据中心正式迈入光通信时代。
随着万亿参数等级模型时代的来临,传统网络架构已无法满足AI工厂对高速数据传输的需求。Spectrum-X通过光电融合技术,成为连接数百万颗GPU的“神经系统”,为下一代AI算力提供关键基础设施。
01 突破铜缆极限:硅光子技术的范式革命
在AI算力需求呈指数级增长的今天,传统基于铜缆的网络连接已成为制约算力发展的瓶颈。兆参数级AI模型需要数据中心内部进行海量数据交换,而铜缆在高速信号传输中存在的功耗大、带宽受限等问题日益凸显。
共封装光学技术将光引擎与交换芯片直接封装在一起,显著缩短了芯片到光学的距离,大幅降低了系统功耗。
相比传统可插拔光模块架构,CPO技术在1.6Tb/s高速传输环境下可节省高达3.5倍的功耗。
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对此强调:“AI工厂是一种规模极大的全新级别数据中心,网络基础设施必须重新改造才能跟上脚步”。Spectrum-X的推出,正是为了打破现有网络限制,实现电子电路与光学通信的大规模融合。
02 光速传输:Spectrum-X的技术突破
Spectrum-X作为英伟达在CPO领域的重量级产品,带来了多项技术突破。该交换器每个连接器支持1.6 Tb/s的速度,通过不同连接器配置可将频宽提升至400 Tb/s。
这一传输速率是传统网络的数倍,为AI训练和高效能计算工作负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数据流通能力。
在具体配置上,Spectrum-X提供多种选择,包括128个800Gb/s端口或512个200Gb/s端口,总频宽达100Tb/s。
其更高阶版本甚至支持512个800Gb/s端口或2,048个200Gb/s端口,总吞吐量达400Tb/s。
这些突破得益于英伟达在硅光子技术上的创新。该公司采用了首款基于微环调制器的1.6T硅光CPO芯片,并利用台积电的制程实现了3D堆叠硅光子引擎。
03 商业落地:从实验室到全球部署
Spectrum-X的商业化进程已经启动,并获得了行业领先企业的认可。
甲骨文将利用Spectrum-X交换机建造千兆级AI超级电脑,而Meta则计划为其Facebook开放交换系统平台推出基于英伟达Spectrum Ethernet建置的交换器。
这两大巨头的采用,为CPO技术的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打开了市场空间。
Spectrum-X步入商业化后,预计将于2025年下半年正式出货。这一时间表与AI数据中心对高速网络需求的快速增长相吻合。
LightCounting预测,硅光技术的市场份额将从2025年的30%翻倍至2030年的60%,显示出该技术未来的巨大成长潜力。
04 生态共赢:台湾供应链抢占先机
英伟达硅光子生态系统的发展为台湾光通信供应链带来了新一轮成长机遇。
波若威作为英伟达钦点的CPO合作夥伴,曾在2025年GTC大会上被直接点名。该公司主要供应光纤连接器与光模块,随着Spectrum-X步入商业化,预计将参与产品量产。
联钧已打入甲骨文光通信供应链,成为其AOC主动光纤模块主力供应商之一,负责提供800G相关产品。
联钧的封装测试代工生产及制程设计服务中,具备雷射元件开发与硅光子技术,预计今年明年有望放量出货。
华星光与波若威共同分食Meta光通信订单。Meta日前宣布将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扩大AI数据中心基础建设,投资额高达500亿美元,是原规划的四倍。
上诠是台积电首度释出的矽光子生态系夥伴名单中,唯一入列的光通信厂。该公司投入CPO业务脚步在台系光通信厂中相对较快,已掌握光纤阵列及FAU单元封装核心技术,今年将小量生产,2026年起放量。
05 市场前景:光通信需求爆发
随着AI模型规模的不断扩大,对高速光通信的需求正在持续升温。
国盛证券表示,根据LightCounting报告,800G光模块2025年需求量预计达到1800万支,2026年之后保持较高需求;1.6T光模块2025年开始应用,约270万支。
更引人关注的是,高速光模块市场存在显著的供给缺口。麦肯锡预测,到2027年,800Gbps光收发器的产能将低于市场需求40%至60%;而到2029年,1.6Tbps收发器的供应缺口可能也将达到30%至40%。
这一供需缺口预示着光通信产业链将持续受益。从硅光子芯片、光组件到光模块,整个生态系统都将在AI推动下迎来强劲成长动能。
英伟达Spectrum-X的商业化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启。光通信不再只是辅助技术,而是已经成为AI算力基础设施的核心组成部分。
随着数据量的持续爆炸式增长,只有通过硅光子与CPO技术,才能满足下一代AI对带宽、功耗和延迟的极端要求。这对于提前布局的台厂供应链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机遇。
推荐阅读:
苹果再现“王者风范”?iPhone 17系列中美开局销量跳涨14%
北美智能手表Q2榜单:苹果四机型霸榜,Amazfit Active2成新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