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全球HBM(高带宽存储器)市场正迎来关键转折点。三星电子近期以比SK海力士低约30% 的价格积极推广其12层HBM3E产品,试图从竞争对手手中争夺市场份额。
全球HBM(高带宽存储器)市场正迎来关键转折点。三星电子近期以比SK海力士低约30% 的价格积极推广其12层HBM3E产品,试图从竞争对手手中争夺市场份额。
这一激进定价策略正在改变HBM市场格局,同时也为下一代HBM4的竞争埋下伏笔。随着AI加速器对高性能内存需求的持续增长,主要存储厂商在HBM领域的竞争已从单纯的技术比拼,扩展至价格、供应链与成本控制的全面较量。
01 价格动态:三星激进策略,价差高达30%
市场消息显示,三星电子目前为12层HBM3E提供的单价约为200美元,较SK海力士的300美元低了整整三分之一。
这一价差反映出三星急切希望扩大在HBM市场的影响力。 三星在最新财报会议中坦言,HBM3E产品的供给增加量已超过需求增长率,预计这将暂时对市场价格产生影响。
有分析认为,如果三星继续每季度降价10% 左右,而SK海力士保持现有价格水平,到明年年底,两家公司的产品价格差距可能会逐渐缩小甚至消失。
02 市场格局:三足鼎立,SK海力士暂居领先
当前HBM市场呈现出 “三足鼎立” 的竞争格局。根据长城证券报告,2025年HBM市占率分布为:SK海力士约50%,三星30%,美光20%。
SK海力士凭借其领先地位,业绩表现亮眼。2025年第三季度,其营业利润预计将首次突破10万亿韩元(约73亿美元),成为继三星电子后,第二家跻身 “获利10兆韩元俱乐部” 的韩国企业。
花旗环球市场分析师Lee Se-chul指出:“占SK海力士HBM总收入50%以上的12层HBM3E销售额的增长,加上通用存储器有利的定价环境,将推动公司第三季度业绩强劲增长。”
03 供需状况:供给增加,价格承压
HBM3E面临的价格压力主要源于供需关系的变化。三星电子在7月的财报电话会议上明确表示,“对于HBM3E产品,由于供给增加量超过需求增长率,预计供需将发生变化”。
根据TrendForce最新预测,2025年高带宽存储器(HBM)位元出货量将达237亿Gb,年增率高达94%。
尽管需求强劲,但供应量的快速增长已开始对价格造成下行压力。
与此同时,三星电子正加速推进各大客户的量产认证流程,预计至2025年下半年,HBM3E在其HBM出貨中的占比将突破90%,进一步增加市场供应。
04 技术演进:HBM4成下一竞争焦点
在HBM3E价格竞争加剧的同时,主要厂商已开始布局下一代产品。根据行业报告,HBM4预计将于2026年下半年开始接棒市场主流。
三星电子在HBM4开发上进展顺利,计划于2025下半年量产,2026年开始商业出货。
SK海力士则已将1b DRAM用于HBM4产品以确保生产稳定,并于3月19日向客户交付样品,预计于2025年下半年投入量产。
值得注意的是,SK海力士选择将HBM4的关键部件 “基底芯片” 生产委托给台积电,这与拥有自主生产体系的三星和美光形成对比。
这一选择虽保障了技术领先性,却也带来了成本负担——外包生产的基底芯片成本可能高达自主生产的6倍。
05 成本控制:自动化与良率成关键
面对价格压力,成本控制成为HBM厂商的核心竞争力。SK海力士已在全公司范围内努力提高盈利能力,正在评估运营新生产线的可能性,其中机器人将取代30%的劳动力。
该公司已在清州园区的部分生产线上部署了机器人自动化系统,通过提高半导体工艺的自动化程度,降低人工成本并最大化生产效率。
此外,生产良率也是影响成本的关键因素。12层HBM3E的良率普遍低于8层HBM3E,这使得其价格跌幅相对有限,因为厂商需要维持一定利润水平。
对于SK海力士而言,尽管面临价格压力,但其HBM4预计成本将比12层HBM3E增加约30%,加之英伟达等客户的降价压力,利润率的提升空间将受限。
06 市场前景:短期调整与长期增长并存
从短期来看,HBM3E价格面临下行压力,但长期需求依然强劲。SK海力士预计,全年HBM芯片销量将比2024年翻一番。
同时,DRAM价格整体仍保持上涨趋势。TrendForce数据显示,若纳入HBM计算,2025年第二季度DRAM均价预计环比增长3%至8%。
华尔街见闻报道指出,随着AI大算力浪潮持续推进,HBM单位容量价格有望继续保持上升趋势。
有分析已将明年DRAM ASP增长率的预期从12.6% 上调至19.2%,尤其是HBM4的价格增幅预计更为显著。
HBM市场的竞争正在进入一个新阶段。三星通过激进定价策略抢夺市场份额,SK海力士则凭借技术优势维持高端市场地位,而美光也在积极扩大市场份额。
随着AI加速器对内存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HBM技术迭代仍在加速。HBM4将成为下一个竞争焦点,它不仅代表着性能的飞跃,更将重新定义市场竞争格局。
对于存储巨头而言,在保证技术领先的同时,如何平衡成本与价格、维持盈利能力,将成为未来一年中的关键挑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