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全球显示产业正经历新一轮格局重塑。研究机构最新数据显示,美国关税政策导致2025年全球显示器市场需求较原预测下滑2.3%,供应链成本攀升与区域产能转移成为行业主旋律。在这场由地缘政治引发的产业变革中,中国企业通过全球化布局与技术迭代实现突围,而韩国传统巨头则面临市场份额与盈利能力的双重考验。
全球显示产业正经历新一轮格局重塑。研究机构最新数据显示,美国关税政策导致2025年全球显示器市场需求较原预测下滑2.3%,供应链成本攀升与区域产能转移成为行业主旋律。在这场由地缘政治引发的产业变革中,中国企业通过全球化布局与技术迭代实现突围,而韩国传统巨头则面临市场份额与盈利能力的双重考验。
市场冲击与产业调整
美国对中国显示产品加征关税的连锁效应已显现。SigmaIntel分析指出,关税政策直接推高终端产品价格,抑制美国本土市场需求,预计全年出货量将减少约1500万片。为应对成本压力,京东方、华星光电(CSOT)等头部企业加速产能外迁,在墨西哥、泰国等地建立面板后加工基地,并推动上游原材料生产向第三国分散。这种"中国技术+海外制造"的模式,有效规避了贸易壁垒。
中韩企业攻防战升级
在高端显示领域,韩国企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Omdia数据显示,LG Display与三星显示合计控制大尺寸OLED市场85%的份额。但中国企业的追赶速度超出预期:京东方8.6代OLED产线已进入设备调试阶段,华星光电则通过价格优势(较韩企低30%)持续侵蚀LCD市场份额。Omdia董事总经理郑允成预测,2025年大尺寸OLED面板出货量将达1.2亿片,同比增长15.5%,其中中国企业的样品供应量已占设备商采购量的27%。
技术迭代与政策博弈
OLED技术渗透率从2023年的9.8%提升至2025年的12.1%,预计2030年将突破24%。这一趋势倒逼韩国企业加快Micro-LED等下一代显示技术研发,而中国厂商则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OLED成本。郑永哲强调,韩国产业能否维持领先,取决于政府与企业能否形成技术攻关合力。与此同时,中国面板业正构建"技术专利池+海外产能"的双轨战略,为应对未来贸易摩擦预留空间。
结语
2025年的显示产业变革,本质是全球化布局与技术实力的综合较量。美国关税政策虽短期扰动市场,但加速了产业向"多极化制造+本土化研发"转型。中韩企业的竞争焦点已从产能规模转向技术代差,而供应链的安全性与灵活性将成为决定未来格局的关键变量。在这场没有终点的竞赛中,谁能率先实现"制造-材料-设备"的全链条突破,谁就能掌握下一代显示技术的话语权。
推荐阅读:
芯火旺盛!上半年集成电路设计收入首破两千亿,同比增18.8%
AI热潮点燃半导体投资:十大厂商2025年支出破1350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