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25年8月,比利时微电子研究中心(imec)与根特大学的联合研发团队,在3D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技术领域取得标志性进展——成功在300毫米硅晶圆上外延生长出120层Si(硅)/SiGe(硅锗)叠层结构。这一成果不仅打破了此前Si/SiGe叠层的层数纪录(此前业界最高为60层),更通过碳元素掺杂技术解决了3D DRAM长期面临的“应力瓶颈”,为其商用化铺平了关键道路。相关研究论文已发表于《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引发全球半导体行业对“未来存储技术”的广泛关注。
一、传统DRAM的“极限困境”:10纳米以下的容量与能效瓶颈
传统DRAM是计算机与服务器的核心存储部件,其工作原理基于“电容-晶体管”结构:每个内存单元由存储电荷的电容和控制访问的晶体管组成。然而,随着半导体制程从28纳米微缩至10纳米以下,传统DRAM面临着难以逾越的“极限困境”。
容量瓶颈:为提高密度,厂商不断缩小电容尺寸。在10纳米制程中,电容体积骤减至10立方纳米,存储电子数量不足100个,数据保存时间从10毫秒缩短至1毫秒以内。为维持数据完整性,DRAM需更频繁“刷新”(重新充电),导致功耗增加50%。
能效瓶颈:10纳米以下的晶体管漏电流从10纳安增至100纳安,待机功耗大幅上升。据英特尔2024年数据,全球数据中心DRAM功耗占比达35%,其中10纳米以下DRAM占比高达60%。
AI需求缺口:随着AI模型规模扩大(如GPT-4的1.7万亿参数),传统DRAM的32GB单颗容量无法满足需求。例如,训练1万亿参数模型需10TB内存,传统服务器需300颗DRAM,导致体积庞大、数据传输缓慢(训练时间延长10倍)。
传统DRAM的“平面微缩”已近极限,3D DRAM(垂直堆叠内存单元)成为解决瓶颈的“终极方案”。
二、3D DRAM的“核心挑战”:Si/SiGe叠层的应力难题
3D DRAM的核心优势是“垂直堆叠”——在单一芯片内沿Z轴堆叠多层内存单元,密度可达传统DRAM的5倍以上。但其实现需解决Si/SiGe叠层的应力问题:
材料特性冲突:Si(晶格常数5.43埃)与SiGe(晶格常数5.65埃)的晶格差异达4%,叠层越多,层间应力越大,导致位错(晶格缺陷)密度呈指数级增长(从10^6/cm²增至10^8/cm²),良率从90%降至10%以下。
晶圆翘曲问题:100层以上的叠层结构会产生巨大弯曲应力,导致300毫米晶圆翘曲度超过50微米(光刻要求<10微米),无法进行后续工艺。
与HBM的区别:市场常将高带宽内存(HBM)称为“3D内存”,但HBM是“2D晶片堆叠”(多颗2D DRAM通过硅通孔连接),密度仅为传统DRAM的3倍;而3D DRAM是“单一芯片内垂直堆叠”,密度更高(是HBM的2倍以上),但技术难度更大。
三、imec的“创新解法”:碳元素作为“应力调节剂”的秘密
为解决Si/SiGe叠层的应力问题,imec团队提出“碳元素掺杂”方案,将碳作为“应力调节剂”,减轻层间应力。
研究思路:通过理论模拟发现,碳(原子半径0.77埃,小于硅的1.17埃)可填充Si/SiGe的晶格间隙,减少晶格畸变。且碳化学性质稳定,不会影响材料电性能。
实验过程:采用化学气相沉积(CVD)工艺,在300毫米晶圆上交替沉积SiGe层(含20% Ge)与Si层,每沉积一层SiGe层时添加0.5%原子比的碳元素,重复120次,形成120层叠层结构(总厚度10微米,每层80纳米)。
结果:碳元素掺杂使位错密度降低90%(从10^8/cm²降至10^6/cm²),晶圆翘曲度降至8微米(符合光刻要求),良率提高至85%(传统工艺仅10%)。
技术优势:碳元素未影响Si/SiGe的电性能——SiGe层的电子迁移率保持1500 cm²/V·s(与未掺杂时相同),Si层保持1000 cm²/V·s,满足3D DRAM的晶体管性能要求。
四、3D DRAM的“商用前景”:AI与数据中心的存储革命
120层Si/SiGe叠层的突破,为3D DRAM的商用化奠定了关键基础。随着技术优化,3D DRAM有望在2030年成为AI与数据中心的主流存储技术。
AI场景应用:3D DRAM的高密存储(单颗容量160GB)可满足AI模型训练的需求。例如,训练2万亿参数的AI模型需20TB内存,传统DRAM需600颗,而3D DRAM仅需125颗,体积缩小至1/4,训练时间缩短70%,能效比提高60%(垂直堆叠减少数据传输距离,降低功耗)。
数据中心应用:3D DRAM的高密存储可减少服务器数量。例如,亚马逊云服务器采用3D DRAM后,一台服务器可替代5台传统服务器,节省80%空间与50%电力(每年减少1.2亿吨碳排放)。
商用进程:imec团队表示,120层叠层的良率已达85%(符合商用要求),目前正在优化通孔工艺(连接各层的垂直通孔),目标是将通孔直径从100纳米缩小至50纳米,提高连接密度。三星预测,3D DRAM有望在2027年量产,2030年市场份额达30%(全球DRAM市场规模1500亿美元)。
五、产业链的“连锁反应”:3D DRAM如何重塑半导体行业
3D DRAM的商用化将重塑半导体产业链,从材料到设备,再到终端厂商,均将受益。
材料供应商:需提供高纯度Si/SiGe晶圆(9N级)与碳掺杂气体(如甲烷)。信越化学、SUMCO等厂商已开始研发专用SiGe晶圆,空气化工、林德等气体供应商也在优化碳气体的纯度与流量控制。
设备制造商:需研发高精度外延生长设备(控制温度±1℃、气体流量±0.1 sccm)、纳米级通孔刻蚀设备(直径50纳米)。应用材料已推出新一代外延设备,支持120层叠层生长,良率达90%。
芯片制造商:三星、SK海力士等传统DRAM厂商需调整制程,适应3D DRAM的生产。三星已投资100亿美元建设3D DRAM生产线,计划2027年推出160层产品。
终端厂商:英伟达、AMD等GPU厂商需设计支持3D DRAM的芯片。例如,英伟达H100显卡采用3D DRAM后,内存容量可从80GB提高至400GB,性能提升2倍。
结语:3D DRAM开启存储革命,AI与数据中心的“终极存储”
imec与根特大学的120层Si/SiGe叠层突破,是3D DRAM技术发展的里程碑。其通过碳元素掺杂解决了应力问题,为3D DRAM的商用化铺平了道路。随着技术优化与量产进程推进,3D DRAM有望在2030年成为主流存储技术,彻底解决传统DRAM的容量与能效瓶颈,为AI与数据中心提供“终极存储”解决方案。
对于半导体行业而言,3D DRAM的商用化不仅是技术进步,更是未来发展的新机遇——谁能掌握3D DRAM技术,谁就能在AI与数据中心时代占据先机。
推荐阅读:
千伏级绝缘破局者:TDK InsuGate B78541A25重构功率模块安全边界
革新三电平架构!瑞萨RAA489300系列突破USB-C电源密度极限
革新HDMI传输瓶颈:Diodes混合式ReDriver破解高速信号衰减难题
毫米空间的微米革命:多维AMR4020VD如何破解精密运动控制的安装困局
Bourns PEC0x系列破壁:4mm全球最小编码器登陆TWS耳机,50万次寿命重塑人机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