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25年,生成式AI、自动驾驶等技术的爆发,让全球AI芯片市场规模飙升至1200亿美元。而支撑这些“算力巨兽”的核心,早已从“制程工艺”转向“先进封装”——谁能解决“高带宽、低成本、规模化”的矛盾,谁就能占据AI时代的封装制高点。在这场角力中,台积电主导的CoWoS(Chip-on-Wafer-on-Substrate)技术已统治市场多年,但其“高成本、长周期”的短板,却给了英伟达CoWoP(Chip on Wafer on PCB)技术“逆袭”的机会。这场“王座之争”,不仅关乎两家巨头的技术话语权,更决定了未来AI芯片的普及速度。
一、AI算力倒逼封装革命:CoWoS的成功与局限
在AI芯片中,“高带宽内存(HBM)”是算力的关键——它需要与GPU核心实现每秒数TB的 data传输,而传统的“芯片-PCB”封装无法满足这一需求。CoWoS技术的出现,正好解决了这一痛点:它将GPU芯片先封装在晶圆上(Wafer-level Packaging),再通过多层ABF/BT载板与HBM内存连接,形成“芯片-晶圆-载板”的三维结构。这种设计能提供高达1024位的宽总线,完美匹配HBM3e等高端内存的需求,因此成为英伟达H100、AMD MI300等顶级AI芯片的“标配”。
然而,CoWoS的成功背后,隐藏着难以逾越的局限:成本高企——载板占封装成本的40%,而ABF载板的价格是普通PCB的5-10倍;生产周期长——多层布线流程需要15-20天,无法满足AI芯片“大规模量产”的需求;体积厚重——载板的多层结构让封装后的芯片厚度超过10mm,不利于轻薄化设备(如边缘计算终端)的应用。这些短板,为CoWoP的出现埋下了伏笔。
二、CoWoP的破局之道:从“载板”到“PCB”的技术跃迁
英伟达推出的CoWoP技术,本质是一场“去载板化”革命。它将晶圆级封装后的芯片,直接与印刷电路板(PCB)连接,彻底省去了CoWoS中的“载板”环节。这一创新带来的优势,直接击中了CoWoS的“命门”:
1. 成本大幅降低:载板是CoWoS的“成本大头”,省去载板后,封装成本可降低35%以上(英伟达测算数据)。对于需要百万级量产的AI芯片来说,这一成本优势足以让厂商“用脚投票”。
2. 结构更轻薄:PCB的厚度通常仅为2-3mm,远薄于CoWoS的10mm载板,更适合边缘计算、智能终端等“轻薄化”场景。
3. 热管理更高效:PCB的散热性能优于载板,能更快速地将芯片热量传导至外部,解决了AI芯片“高功耗”带来的散热难题。
4. 生产周期缩短:CoWoP的流程简化为“芯片-PCB”两步,生产周期缩短20%,能快速响应AI芯片的“爆发式需求”。
英伟达已明确表示,下一代GPU(如H200后续型号)将采用CoWoP封装,这一举措不仅能降低自身成本,更能推动整个AI芯片产业链向“低成本、规模化”转型。
三、CoWoP的现实挑战:规模化生产与产业链适配
尽管CoWoP优势明显,但要取代CoWoS,它还需跨越三道“技术鸿沟”:
1. 大尺寸芯片的适配难题:AI芯片的尺寸正不断增大(如英伟达H100的尺寸约为800mm²),而PCB的平整度要求极高(误差需控制在5μm以内)。若PCB存在轻微翘曲,就会导致芯片与PCB接触不良,影响信号传输。这需要PCB厂商升级设备(如高精度激光钻孔机),提高基板的平整度。
2. 电流承载能力的考验:AI芯片的功耗可达数百瓦,需要大电流传输。而PCB的布线密度不如载板,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低阻抗、高电流”传输,是CoWoP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英伟达正在与PCB厂商合作,开发“厚铜箔PCB”(铜箔厚度达3oz),以提升电流承载能力。
3. 产业链的协同升级:CoWoP需要封装厂商、PCB厂商、芯片设计厂商的协同配合。例如,封装厂商需要调整贴装设备(如高精度固晶机),以适应“芯片直接贴PCB”的流程;PCB厂商需要引入“扇出型封装”技术,实现芯片与PCB的高密度连接。这些都需要产业链投入大量资金和时间。
四、台积电的反击:CoPoS能否巩固CoWoS的主流地位?
面对CoWoP的挑战,台积电并未坐以待毙,而是推出了CoPoS(Chip-on-Panel-on-Substrate)技术,试图巩固CoWoS的市场地位。CoPoS的核心是“面板级封装”:将多个芯片封装在一块大面板上,再通过载板与PCB连接。这种设计能解决CoWoS的“量产瓶颈”:
1. 提高生产效率:面板级封装可同时处理数百个芯片,生产效率较CoWoS提高50%(台积电数据),能快速响应AI芯片的“大规模需求”。
2. 降低载板成本:面板级封装的“批量处理”模式,可将载板的单位成本降低20%,部分抵消CoWoP的成本优势。
3. 保持高带宽优势:CoPoS保留了CoWoS的“晶圆-载板”结构,仍能支持HBM3e等高端内存的高带宽需求,适合顶级AI芯片(如英伟达H100)的应用。
台积电计划2026年开始CoPoS的试产,目标是将CoWoS的市场份额从当前的60%提升至70%,从而阻挡CoWoP的“逆袭”。
五、市场的选择:短期CoWoS主导,长期CoWoP有机会
从当前市场格局看,CoWoS仍占据“高端AI芯片”的主导地位——英伟达H100、AMD MI300等顶级芯片均采用CoWoS封装,因为其“高带宽”优势是AI算力的核心支撑。但CoWoP的“低成本、规模化”优势,已吸引了边缘计算、智能终端等“中低端AI芯片”厂商的关注:例如,国内某边缘计算芯片厂商已与英伟达合作,计划采用CoWoP封装其下一代产品,以降低成本并提升产能。
从产业链反应看,PCB厂商已开始布局CoWoP:深南电路、沪电股份等龙头企业已升级设备,准备承接CoWoP订单;封装厂商如日月光、安靠也在研发相应的贴装技术。这些举措,都为CoWoP的规模化应用铺平了道路。
结语
CoWoP与CoWoS的争夺,本质是AI时代“算力需求”与“成本效率”的平衡。短期内,CoWoS仍将是高端AI芯片的“首选”,因为其“高带宽”优势无法替代;但长期来看,CoWoP的“低成本、规模化”优势,有望在边缘计算、智能终端等“大众市场”实现突破。无论谁最终胜出,这场竞争都将推动半导体封装技术向“更高效、更普惠”的方向发展——而这,正是AI技术普及的关键。
推荐阅读:
德州仪器电源路径充电技术解析:如何实现电池寿命与系统性能的双赢?
力芯微ET75016激光驱动芯片:重新定义TOF 3D传感精度与效率
多维科技TMR13Nx磁开关芯片:重新定义智能笔360°无死角唤醒体验
Littelfuse推出DO-214AB封装2kA浪涌保护晶闸管,革新电源安全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