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当全球电子产业链的“去风险化”浪潮撞上现实成本壁垒,苹果的“印度制造”野心正面临一场关键压力测试。据供应链人士透露,苹果计划在2025年底前将印度iPhone产能提升10%,目标年产突破5000万部,并试图将销往美国市场的主力机型生产重心从中国转向印度。这一激进扩张背后,既是应对美国关税宽限期倒计时的应激反应,更是全球供应链博弈下的长期战略押注。
当全球电子产业链的“去风险化”浪潮撞上现实成本壁垒,苹果的“印度制造”野心正面临一场关键压力测试。据供应链人士透露,苹果计划在2025年底前将印度iPhone产能提升10%,目标年产突破5000万部,并试图将销往美国市场的主力机型生产重心从中国转向印度。这一激进扩张背后,既是应对美国关税宽限期倒计时的应激反应,更是全球供应链博弈下的长期战略押注。
产能冲刺与隐形瓶颈:印度工厂逼近负荷极限
目前印度每年承接3000万至4000万部iPhone组装订单,占苹果全球产能约20%。为实现年底增产目标,苹果正通过设备采购支持、技术转移等方式协助鸿海、塔塔集团等合作伙伴扩产。然而,知情人士指出,印度现有工厂设备利用率已接近95%,短期内再扩产数百万部需克服工人培训周期延长、本地化零部件供应不足等难题。若目标达成,印度将贡献苹果全球iPhone产量的25%,但中国仍以80%的份额掌握绝对话语权。
关税窗口期博弈:MacBook、iPad加速“越南制造”
为规避美国潜在关税风险,苹果同步启动“双线作战”——除印度iPhone扩产外,要求供应商将美国市场销售的MacBook、iPad产能向越南转移,印刷电路板(PCB)等关键部件生产则向泰国分流。数据显示,2024年越南电子制造产能利用率同比提升22%,但消费电子精密结构件仍高度依赖中国供应链。一名零部件供应商坦言:“金属外壳、连接器在中国生产可节省30%成本,转移订单等于自损利润率。”
成本与地缘的平衡术:供应链重构卡在“最后一公里”
苹果的供应链迁徙计划遭遇经济学铁律的阻击。尽管要求供应商将更多零部件从中国运往东南亚,但机械部件、金属加工等环节因印度、越南本土产业链成熟度不足,短期内难以实现规模化替代。以iPhone 16为例,其采用的新型钛合金中框需在中国完成精密加工后运至印度组装,跨境物流成本较全链条中国生产增加18%。这种“半迁徙”模式虽降低关税风险,却推升整体制造成本。
5000万部的象征意义:苹果需要新的“印度故事”
尽管障碍重重,5000万部年产目标对苹果意义重大。若实现,印度将超越巴西成为苹果第二大iPhone生产基地,更可向资本市场证明供应链多元化的可行性。分析师测算,印度产能每提升10%,苹果对中国供应链依赖度可降低2-3个百分点。不过,这场豪赌的代价正在显现——为激励供应商赴印设厂,苹果已承担部分设备采购费用,导致2024年供应链管理成本同比增加5.7%。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联系小编进行处理。
推荐阅读:
图像传感器数量触顶!2024年全球手机CIS暗战谁在改写格局?
AI PC+Win10退场点燃新周期!供应链龙头迎‘超预期’订单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