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随着云服务和生成式AI应用的普及,全球数据中心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存储压力。在这一背景下,东芝电子元件台湾公司于2025年10月14日宣布,已在存储行业率先完成12碟片堆叠技术的验证,计划于2027年向市场推出容量达40TB级别的3.5英寸数据中心专用机械硬盘。
随着云服务和生成式AI应用的普及,全球数据中心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存储压力。在这一背景下,东芝电子元件台湾公司于2025年10月14日宣布,已在存储行业率先完成12碟片堆叠技术的验证,计划于2027年向市场推出容量达40TB级别的3.5英寸数据中心专用机械硬盘。
这一技术突破标志着机械硬盘容量竞赛进入新阶段。与当前主流大容量3.5英寸机械硬盘最多10碟片的设计相比,12碟片堆叠技术理论上可带来20%的容量提升,同时保持了标准外形尺寸不变,确保了与现有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的兼容性。
技术核心:材料创新与记录技术协同
东芝12碟片堆叠技术的实现依赖于多项关键创新。其中最核心的是用玻璃基板替代了传统的铝基板,这一转变使碟片更薄、更坚固,从而为在相同空间内集成更多碟片创造了条件。
同时,东芝将这一碟片堆叠技术与微波辅助磁记录技术相结合,通过微波增强写入信号效果,提升了单位面积的磁记录密度。
这些技术进步共同带来了机械稳定性、平面精度、存储密度和可靠性的全面提升。
按照12碟片封装实现40TB总容量计算,每张碟片的存储密度至少需达到3.3TB。东芝正在研究的另一条技术路线是将12碟片堆叠与热辅助磁记录技术结合,这可能是实现未来更高容量硬盘的关键。
市场背景:AI驱动下的存储需求激增
东芝此次技术突破正值全球数据存储需求空前增长的时期。云服务扩张、流媒体视频服务普及以及生成式AI和数据科学的快速发展,导致数据生成和存储需求持续爆炸性增长。
在AI存储领域,尽管NAND闪存在性能敏感应用中加速替代传统机械硬盘,但机械硬盘在大容量、低成本存储方面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和众汇富研究发现,HDD在冷数据归档领域仍有优势,形成了"热数据用NAND、冷数据存HDD"的分层存储格局。
东芝美国电子元件公司工程与产品营销副总裁Raghu Gururangan表示:"东芝的12碟硬盘平台提供了支持AI驱动数据中心存储指数级增长所需的可扩展性和可靠性,通过成熟的记录技术实现EB级容量。"
竞争格局:三大厂商的技术路线差异
机械硬盘市场的竞争主要在东芝、希捷和西部数据三大厂商之间展开。希捷主要押注热辅助磁记录技术,该技术使其10碟片Exos 30硬盘能够达到30TB传统记录容量。
西部数据则使用与东芝类似的增强型垂直磁记录技术,采用11碟片设计。
东芝是业内首家实现12碟片堆叠技术的硬盘制造商,但在单碟密度上仍落后于希捷。
希捷的单碟密度更高,传统记录达3TB,叠瓦式达3.6TB,而东芝的传统记录为2.4TB,叠瓦式为2.8TB。
通过采用12碟片技术和更薄的玻璃碟片,东芝可将容量提升至传统记录28.8TB和叠瓦式33.6TB,更接近但仍未超越希捷。
未来展望:从MAMR到HAMR的技术演进
东芝计划在2027年向市场推出40TB级硬盘,这将需要使用更先进的微波辅助磁记录技术版本,达到3.3TB/碟片或更高水平。
与此同时,东芝也在研究将12碟片堆叠技术与下一代热辅助磁记录技术结合使用,这将为其提供追赶希捷所需的面密度提升。
热辅助磁记录技术被视为推动未来硬盘迈向100TB乃至更高容量的关键技术路径。
东芝的新型12碟片堆叠技术将于2025年10月17日在日本川崎举行的IDEMA研讨会上正式展示,届时业界将能更深入了解这一技术的细节和未来发展规划。
东芝12碟片堆叠技术的验证通过,为机械硬盘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数据存储需求持续增长的背景下,这一创新不仅延续了机械硬盘的生命周期,也为数据中心提供了更具成本效益的大容量存储解决方案。随着2027年40TB硬盘的量产,企业存储基础设施有望迎来新的变革。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