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25年8月25日,英伟达的一场“机器人算力革命”发布会,让全球机器人行业目光聚焦——专为机器人设计的Jetson AGX Thor计算平台正式亮相。作为机器人的“大脑”,这款搭载Blackwell GPU(英伟达最新一代GPU架构)、14核Arm Neoverse-V3AE 64位CPU的平台,以2070 FP4 TFLOPS的AI算力(较上一代提升7.5倍)、128GB高速显存及40-130W的功率范围,成为当前机器人领域性能最强、能效比最高的计算解决方案之一。其背后,不仅是英伟达对机器人“感知-决策-执行”全链路算力的升级,更引发了行业对“机器人主芯片国产替代”的深度思考——当海外厂商占据人形机器人主芯片市场主导地位时,国产芯片企业正通过技术创新,在服务机器人、四足机器人等细分场景实现突破,推动全产业链自主可控。
一、Jetson AGX Thor:机器人“大脑”的“性能天花板”
在机器人系统中,主芯片的算力直接决定了其“感知环境、理解指令、做出决策”的能力。尤其是人形机器人,需同时处理语音识别、视觉感知(摄像头、激光雷达)、运动控制(平衡、步态)等多模态任务,对算力的“高吞吐量、低延迟、低功耗”要求极高。英伟达Jetson AGX Thor的推出,正是针对这一痛点:
-
算力升级:2070 FP4 TFLOPS的AI算力(FP4是英伟达专为AI设计的低精度格式,兼顾性能与能效),意味着机器人能在更短时间内处理海量数据——比如,通过视觉传感器识别行人、障碍物的时间可从0.5秒缩短至0.1秒,大幅提升反应速度;
-
能效优化:40-130W的功率范围(较上一代能效提升3.5倍),解决了人形机器人“续航短、散热难”的问题——以130W功率运行时,续航时间可延长至8小时(上一代为4小时),满足商业场景(如酒店服务、物流配送)的长时间作业需求;
-
多模态支持:14核Arm CPU与Blackwell GPU的异构架构,可同时处理语音、视觉、运动控制等多任务,比如,机器人在执行“搬运货物”任务时,既能通过语音识别接收指令,又能通过视觉传感器避开障碍物,还能通过运动控制调整步态保持平衡,实现“全场景覆盖”。
作为机器人“大脑”的新标杆,Jetson AGX Thor的推出,将推动机器人从“简单重复作业”向“复杂智能任务”升级,比如,医疗机器人的精准手术、物流机器人的自主分拣、服务机器人的个性化交互等。
二、国产替代:从“跟随”到“突破”的机器人芯片赛道
尽管英伟达、英特尔等海外厂商占据人形机器人主芯片市场的主导地位(约占70%份额),但国产芯片企业正通过“聚焦细分场景、技术创新”实现突破。其中,瑞芯微、全志科技、黑芝麻智能等企业的产品已在服务机器人、四足机器人等领域实现量产,成为国产替代的“先锋”:
-
瑞芯微:端侧算力的“协处理器专家” :推出RK182X系列端侧算力协处理器,支持多模态AI任务(语音、视觉、触觉),算力达8TOPS(FP16),功耗仅2W,适用于服务机器人的“轻量级智能”场景(如酒店送物机器人、家庭陪伴机器人)。其RK3588芯片(算力达6TOPS)已被多家服务机器人厂商采用,成本较海外同类产品低30%;
-
全志科技:系列化布局的“场景覆盖者” :针对机器人领域推出MR527、MR627等系列芯片,覆盖从“入门级”到“中高端”的全场景需求。其中,MR527芯片(算力达4TOPS)适用于四足机器人(如巡检机器人、农业机器人),支持“地形自适应”(通过视觉传感器识别地形,调整步态);MR627芯片(算力达12TOPS)适用于服务机器人(如餐厅传菜机器人),支持“多语言语音识别”(中文、英文、日文);
-
黑芝麻智能:高阶算力的“挑战者” :推出华山A2000系列芯片(算力达20TOPS),采用16nm制程,支持L4级自动驾驶(机器人的“高阶智能”),适用于物流机器人的“自主导航”场景(如仓库内的货物搬运)。其芯片的“多传感器融合”技术(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可实现“厘米级”定位精度,较海外产品(如英伟达Orin)低20%成本。
这些国产芯片的突破,不仅解决了“机器人主芯片依赖进口”的问题,更通过“成本优势+场景定制”抢占了细分市场份额(约占服务机器人芯片市场的40%份额)。比如,瑞芯微的RK3588芯片已被某知名服务机器人厂商采用,其送物机器人的售价较采用海外芯片的产品低20%,销量增长50%。
三、未来趋势:异构集成与多模态交互的“算力革命”
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主芯片的“异构集成、边缘计算、多模态交互”将成为未来趋势,而国产芯片企业正通过这些技术实现“弯道超车”:
-
异构集成:采用“CPU+GPU+NPU+ISP”(图像信号处理器)的异构架构,提升多任务处理能力。比如,黑芝麻智能的华山A2000芯片,集成了NPU(算力达16TOPS)、ISP(支持4K视频处理),可同时处理视觉感知(摄像头)、运动控制(CPU)、语音识别(NPU)等任务,较单一架构芯片性能提升50%;
-
边缘计算融合:将“云算力”与“端算力”融合,实现“低延迟+高算力”。比如,全志科技的MR627芯片,支持“边缘云协同”(端侧处理简单任务,云侧处理复杂任务),可将服务机器人的“语音识别”准确率从85%提升至95%,同时降低云侧算力成本;
-
先进制程与Chiplet技术:采用7nm、5nm先进制程(如台积电7nm),提升芯片的集成度与能效比。比如,瑞芯微计划2026年推出7nm制程的RK4588芯片,算力达20TOPS,功耗仅5W,适用于人形机器人的“高算力、低功耗”场景;同时,采用Chiplet技术(将多个芯片模块封装成一个芯片),提升芯片的“可扩展性”(如根据机器人的任务需求,增加或减少算力模块)。
结语
英伟达Jetson AGX Thor的发布,标志着机器人“大脑”的算力进入“2000TOPS时代”,推动机器人从“工具化”向“智能化”升级。而国产芯片企业的突破,则为机器人全产业链自主可控提供了“核心支撑”——从瑞芯微的端侧协处理器到全志科技的系列化布局,再到黑芝麻智能的高阶算力芯片,国产机器人芯片正通过“聚焦细分场景、技术创新”,逐步缩小与海外厂商的差距。
未来,随着异构集成、边缘计算、先进制程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国产机器人芯片有望在人形机器人主芯片市场实现“弯道超车”,成为“中国机器人”的核心竞争力。而英伟达Jetson AGX Thor的发布,不仅是一场“算力革命”,更是国产替代的“催化剂”——它让行业看到了机器人主芯片的“性能天花板”,也让国产企业明确了“技术升级”的方向。
推荐阅读:
千伏级绝缘破局者:TDK InsuGate B78541A25重构功率模块安全边界
革新三电平架构!瑞萨RAA489300系列突破USB-C电源密度极限
革新HDMI传输瓶颈:Diodes混合式ReDriver破解高速信号衰减难题
毫米空间的微米革命:多维AMR4020VD如何破解精密运动控制的安装困局
Bourns PEC0x系列破壁:4mm全球最小编码器登陆TWS耳机,50万次寿命重塑人机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