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市场 > 正文

他放弃百万年薪回国,只为打破欧美垄断,今成行业第一

发布时间:2025-11-28 责任编辑:lily

【导读】2003年初,德国纽伦堡,一位外国朋友对朱兴明选择回国创业的决定表示难以置信:“你在美国公司当高管,年薪高达几百万,为什么还要创业呢?”朱兴明用三句话铿锵回应:中国有土壤,中国有需要,资源有保障。他敏锐地预判,中国将成为继美国、欧洲、日本之后的第四个自动化大市场,制造业的蓬勃发展必然需要本土化的优秀零部件厂商。正是基于这三个坚定信念,朱兴明毅然放弃外企高薪,带着18人团队在深圳开启了创业历程。


641 (2).png


初心:产业报国的梦想

1967年出生的朱兴明是湖南华容县人,毕业于东北重型机械学院自动化专业(今燕山大学)。研究生毕业后,他先是在深圳一家小企业从事技术工作,后来凭借过硬的专业能力进入华为。在华为,朱兴明展现出了卓越的技术素养和管理才能,1997年已晋升为华为电气产品线总监。


朱兴明算是“被动”离开华为的。2000年,华为销售额突破历史新高,但任正非却居安思危,在内部发表了《华为的冬天》,警示危机即将到来。为储备“过冬棉衣”,2001年10月,华为将子公司华为电气卖给美国艾默生公司,朱兴明因此成为艾默生旗下安圣电气公司的高管。


尽管在外企身居高位,但技术出身的朱兴明心中一直怀有产业报国的梦想。2003年,中国高端工业自动化市场几乎被西门子、ABB、安川、三菱等国外品牌垄断。面对这样的市场环境,朱兴明看到了机遇,毅然于2003年4月在深圳创立了汇川技术。值得注意的是,18人的初始团队中,有16人出自华为,这为汇川注入了深厚的技术基因和奋斗精神。


企业微信截图_20251128113806.png


电梯市场突围:创业首战告捷

汇川技术研发的首款产品是变频器,这种设备用于精确控制电机的速度和转矩,是工业自动化中的关键设备。然而创业维艰,在当时国外品牌的强势包围下,国内工厂一听到“国产”二字,就毫不客气地将汇川的销售人员赶出门外。面对困境,汇川技术凭借价格优势和快速响应的服务,逐步打开了矢量变频器市场。而真正的转机,来自与电梯生产商江南嘉捷的合作。后者不仅向资金困难的汇川投资,还把它带进了电梯控制器市场。以矢量变频技术为基础,汇川在2005年成功研发出NICE3000电梯一体化控制器。与外企产品相比,这款产品在保障质量的前提下,不仅降低成本30%,还把安装时间缩短了一半,迅速赢得市场青睐。


在中国房地产高速发展的年代,汇川的增长坐上了快车道,到2009年就实现超3亿元的营收,并于2010年成功登陆深交所创业板。


前瞻眼光与坚定定力

朱兴明很早就意识到,未来自动化领域必然是综合产品的竞争舞台。2007年,他在给内部员工的信《中国自动化发展的未来》中明确表示,一定要做PLC和伺服系统,他认为这些能实现微米级精确运动和逻辑控制的产品,是未来驱动器的王者。


上市后,在资本市场的支持下,汇川开始多元化布局,进军光伏逆变器、汽车空调、商用车电控、工业电机、传感器等行业。而在2016年,朱兴明更是做了一个重大决策——全面进入新能源乘用车行业。“过去汇川都是以小博大,未来如何能够‘以大博更大’,我想只有大行业才能孕育出大企业。”朱兴明当时如此思考。尽管他坚信新能源车是万亿级市场,但当时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还很低,汇川的汽车零部件业务不仅不赚钱,还需要其他业务的利润来供血。这导致汇川一度陷入利润下滑、股价大跌、投资者质疑的困境。


面对压力,朱兴明展现出非凡的战略定力:“公司对汽车业务的投入是坚定不移的,我们坚持客户价值,坚持长期主义,相信汇川一定能从这个赛道中脱颖而出。”近些年,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爆发,他的坚持终于获得回报。


企业微信截图_20251128114159.png


国产自动化龙头崛起

最新财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汇川实现营业总收入205.09亿元,同比增长26.73%;归母净利润为29.68亿元,同比增长40.15%。在工业自动化市场,汇川技术已稳居龙头地位,公司的通用伺服系统、低压变频器产品在中国市场份额分别占32%和22%,双双位居第一。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汇川技术更是大放异彩。从汇川技术拆分出来的联合动力,专注于新能源汽车电驱和电源系统研发,如今已成为众多知名新能源车企的核心零部件供应商。2025年9月,联合动力在深交所成功上市,目前市值约700亿元。


2025年上半年,联合动力实现收入91.48亿元,同比增长51.08%。相关数据显示,其市场份额稳居第三方供应商榜首,仅次于自产自销的比亚迪。


国际化与AI新布局

成功之余,朱兴明也有过战略失误的反思。汇川曾位居中国光伏逆变器行业第二,但在2016年,公司放弃了这一业务。朱兴明坦言:“这是汇川战略史上最大的失误,我们错失了时代的大好机会。”在他看来,这一失误本质上是“对时代的认知不清,是我们的决心不够。”


如今,汇川技术正在积极布局国际化、AI和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业务。2025年上半年,公司国际化业务实现营收13亿元,同比增长39%。在AI业务方面,公司完成了iFG(汇川工业智脑)平台架构。而在人形机器人领域,汇川技术正积极布局工业具身智能解决方案,开发核心零部件和上肢部件,聚焦工业场景化的解决方案。


企业文化

朱兴明曾表示,汇川技术的使命就是推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如果世界最先进的产品为100分的话,中国最顶尖的企业大概能达到80分到85分,汇川存在的使命,是一定要帮助中国各行各业的现在还处于80分、85分的企业往90分、95分努力。”


他对人才的重视体现了这一使命,强调:“人才不是竞争力,管理人才的能力才是竞争力。”在汇川,朱兴明学习华为推行员工持股计划。自上市以来,汇川技术已实施七期股权激励计划与两期长效员工持股计划,覆盖从核心技术人员到中层管理者的多层级团队。“让努力工作的人得到应有的回报,不让奋斗者吃亏”已成为汇川的文化基因。


在研发投入上,汇川也深得华为真传,常年保持在营收的10%左右,远高于高新技术企业3%的研发费用占比标准。


有业内人士评价,汇川技术的崛起,不仅是朱兴明个人创业的成功,更是中国工业自动化领域国产替代的缩影。它的成长路径印证了: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大潮中,技术驱动和人才为本的企业终究会脱颖而出。


正如朱兴明在多次采访中强调的那样:“创新研发是企业的立足之本。”这句话,与老东家华为的理念如出一辙,也道出了汇川技术从小团队到行业龙头的成功密码。


特别推荐
技术文章更多>>
技术白皮书下载更多>>
热门搜索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