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近日,全球AI芯片市场风云突变。英伟达股价盘中一度重挫超6%,市值跌至4.15万亿美元区间,较10月底的5.15万亿美元巅峰,短短一个月内蒸发了整整1万亿美元。这场暴跌的导火索,是科技媒体《The Information》的一则报道:Meta正与谷歌谈判,考虑2027年开始将部分AI基础设施转向谷歌自研芯片TPU。
巨头转向:Meta可能弃英伟达选谷歌TPU
据报道,英伟达最大客户之一Meta正在与谷歌进行深入谈判,计划于2027年开始让旗下部分AI基础设施转用谷歌自研芯片TPU,甚至可能明年就开始租用谷歌云的算力。这一消息立即引发了市场震动。
这一潜在合作对英伟达构成了直接威胁。Meta一直是全球数据中心领域最激进的投入者,如果连这样的“最大金主”都开始寻求替代方案,英伟达看似坚固的护城河是否还安全?这一疑问瞬间击穿了投资者的心理防线。
英伟达罕见防御姿态暴露内心焦虑
面对市场疑虑,英伟达本周二在X平台上发布了一则罕见声明,表面礼貌实则强硬地回应了竞争威胁。
“我们为谷歌的成功感到高兴——他们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巨大进步,我们也在继续向谷歌供货。”声明开头的外交辞令之后,话锋随即转向强硬,“但英伟达领先行业整整一代——我们是唯一一个能运行所有AI模型,并在任何计算场景下都能运行的平台。”
这种公开自辩的姿态对英伟达来说极不寻常。作为AI时代的绝对霸主,以往何曾需要如此急切地在社交媒体上“自证清白”?这种反常的防御姿态,恰恰暴露了藏在万亿市值背后的巨大焦虑。
专注AI行业的博主@anyapi_ai一针见血地指出:“黄仁勋嘴上故作轻松,但股价暴跌表明投资者已看到不祥之兆——当军火商固然风光,可一旦客户开始自造武器,好日子就到头了。”
路线之争:通用GPU与定制ASIC的技术博弈
英伟达的焦虑本质上是一场关于AI计算未来架构的竞争。过去十年,谷歌的TPU在业界被视为高效的“内部工具”,而英伟达的GPU则被誉为AI世界的“瑞士军刀”,垄断90%以上的AI加速器市场。
英伟达在声明中特别强调:“英伟达比ASIC性能更高、功能更多和可替代性更强。”这一表述旨在将TPU定义为“僵化”的专用集成电路方案,而将自己的Blackwell架构描绘为适应各种计算场景的通用平台。
然而,市场风向正在悄然变化。随着AI模型从“百花齐放”走向巨头主导,专用芯片的高能效比展现出越来越大的吸引力。更关键的是,谷歌最新发布的、备受行业赞誉的Gemini 3模型,完全是用谷歌自家TPU训练而成,而非英伟达GPU。
这一事实直接冲击了英伟达的核心叙事。GQG Partners投资经理布莱恩·柯思曼克指出:“英伟达一直宣称只有他们的平台才能训练最顶级的模型。但现在,可以说是目前最成功的AI模型Gemini,甚至都没用英伟达的卡。”
华尔街转向:英伟达从“唯一”变成“之一”
资本市场最喜欢明确增长,最讨厌潜在竞争。Alphabet近期股价的强势反弹正在重塑投资者的认知。自10月中旬以来,其股价上涨37%,市值逼近3.9万亿美元,距离英伟达仅一步之遥。
投资研究机构Miller Tabak首席市场策略师马修·马利甚至预测,Alphabet可能会取代英伟达,成为AI行业的下一任霸主。
Skagen AS投资总监亚历山德拉・莫里斯道出了许多投资者的心声:“预计英伟达还会有惊人增长,但现在市场对竞争变得更加警惕。那种认为‘只有英伟达能为数据中心提供芯片’的叙事逻辑已经变了。”
这种变化对英伟达的估值逻辑是致命的。一旦“唯一性”被打破,建立在极高增长预期之上的估值体系就需要重写。
护城河仍在,但水位已开始下降
当然,现在断言英伟达“跌落神坛”还为时过早。黄仁勋手中依然握有行业杀手锏:Blackwell架构芯片在性能、生态系统成熟度以及通用性上,确实领先业界至少一代。对绝大多数企业来说,没有谷歌那样强大的技术团队去适配TPU,英伟达仍然是“买了就能用”的最佳选择。
投资博主@ManosInvesting冷静分析道:“谷歌TPU的成功并不意味着灵活、模型无关的平台失去价值。TPU在谷歌生态系统中表现出色,但GPU仍占据主导地位,因其能在任何环境运行各类模型,并实现跨行业的完全通用。”
但本周市场动荡标志着AI芯片竞争已进入第二阶段。第一阶段是英伟达的独角戏,是“工具人”的狂欢;而第二阶段,是巨头们的集体觉醒。谷歌、Meta、微软、亚马逊这些曾经的超级客户,正逐渐变成最危险的潜在竞争对手。他们有钱、有场景、有数据,现在更证明自己也有能力造出顶尖的芯片。
AI芯片市场一场腥风血雨的洗牌,或许才刚刚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