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25年过半,中国汽车市场的“内卷”已从厂商间的价格战,传导至终端经销商的生存困境。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最新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全国汽车经销商生存状况调查报告》,今年上半年,国内经销商群体面临“销售目标难达成、盈利空间骤缩、价格倒挂普遍”三大核心挑战,超半数经销商处于亏损状态,传统燃油车品牌经销商更是陷入“卖一辆亏一辆”的尴尬境地。
一、销售目标:仅3成经销商完成任务,近3成未达70%
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仅30.3% 的汽车经销商达成了厂家设定的销售目标,而未能完成目标70%的经销商占比高达29% 。这意味着,每10家经销商中,就有3家未能完成大半任务,市场竞争之激烈可见一斑。从品牌类型看,豪华车品牌的销售目标达成率相对较高(如奔驰、宝马经销商达成率约45%),而合资品牌(如大众、丰田)中,未达70%目标的比例超35%,自主燃油车品牌(如吉利、长安燃油车)更是接近40%,反映出不同品牌在终端的市场接受度差异。
二、盈利状况:超半数经销商亏损,新能源成“盈利孤岛”
经销商的盈利能力进一步恶化。数据显示,52.6% 的经销商处于亏损状态,仅29.9% 实现盈利。其中,传统燃油车品牌经销商的处境最为艰难:仅25.6% 实现盈利,58.6% 处于亏损;而新能源独立品牌(如比亚迪、特斯拉)的经销商表现亮眼,42.9% 实现盈利,亏损比例仅31.4%。这一差异源于新能源市场的政策支持(如购置税减免)与消费需求增长(上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38%),使得新能源经销商的单车利润远高于传统燃油车(新能源单车利润约8000元,燃油车仅约2000元)。
三、价格倒挂:超7成经销商“赔本出售”,4成倒挂幅度超15%
“卖车不赚钱”成为经销商的普遍痛点。报告指出,74.4% 的经销商存在不同程度的价格倒挂(即售价低于进货价),其中43.6% 的经销商倒挂幅度超过15%。例如,某合资品牌的中型轿车,厂家指导价18万元,经销商进货价17.5万元,但终端售价仅15.8万元,每卖一辆亏损1.7万元。价格倒挂的主要原因是厂商为抢占市场份额,强制经销商“压库”(上半年经销商库存系数达1.8,远超1.5的警戒线),导致经销商为清理库存被迫降价,进一步压缩了盈利空间。
四、品牌分化:豪华车抗跌性强,合资与自主燃油车处境艰难
从品牌表现看,豪华车品牌(如奥迪、雷克萨斯)凭借其品牌溢价与客户忠诚度,抗跌性最强:其经销商的销售目标达成率约40%,盈利比例约35%,价格倒挂幅度也相对较小(约60%的经销商倒挂幅度低于10%)。而合资品牌(如本田、日产)则因产品竞争力下降,终端销量下滑明显,未达70%销售目标的比例超35%,盈利比例仅28%。自主燃油车品牌(如奇瑞、哈弗燃油车)更是陷入“销量与利润双降”的困境,销售目标达成率不足25%,盈利比例仅22%,成为经销商群体中“最艰难的群体”。
结语:内卷下的转型迫切性
2025年上半年,中国车市经销商的生存困境凸显,销售目标难达成、盈利空间压缩、价格倒挂普遍等问题交织,传统燃油车品牌经销商更是面临“生存危机”。相比之下,新能源品牌凭借政策与市场需求支撑,成为经销商中的“抗跌板块”。未来,经销商需加速转型:一方面,拥抱新能源,扩大新能源车型的销售比例;另一方面,提升服务附加值(如汽车金融、维修保养),降低对新车销售的依赖。只有这样,才能在“内卷”的车市中存活并发展。
推荐阅读:
德州仪器电源路径充电技术解析:如何实现电池寿命与系统性能的双赢?
力芯微ET75016激光驱动芯片:重新定义TOF 3D传感精度与效率
多维科技TMR13Nx磁开关芯片:重新定义智能笔360°无死角唤醒体验
Littelfuse推出DO-214AB封装2kA浪涌保护晶闸管,革新电源安全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