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随着多模态大模型(MLLM)技术的快速发展,自动驾驶领域正面临一场技术路线的深刻变革。本文从感知、预测、决策等核心模块的技术需求出发,分析Transformer架构与传统深度学习在自动驾驶中的真实关系,揭示二者并非简单替代,而是基于安全性、实时性和成本约束下的协同演进。
一、感知模块:深度学习的传统优势与Transformer的渗透尝试
卷积神经网络(CNN)凭借其局部特征提取能力和高效计算特性,在图像识别、目标检测等感知任务中仍占据主导地位。Transformer通过注意力机制虽能捕捉全局依赖关系,但模型参数量大、推理延迟高的缺陷使其难以满足车载环境毫秒级响应的硬性要求。当前技术方案多采用CNN为主、Transformer为辅的混合架构,如BEV(鸟瞰图)感知模型中利用Transformer融合多摄像头数据。
二、预测与决策:Transformer的语义理解突破与安全挑战
大语言模型(LLM)在行为意图预测、场景理解等高层任务中展现出独特价值。例如,通过分析行人姿态、交通标志等上下文信息,Transformer可预测潜在风险(如儿童突然冲入车道)。然而,其"幻觉"问题和黑盒特性与自动驾驶功能安全标准(ISO 26262)要求存在根本冲突。Waymo等企业采用"离线训练+在线轻量化"策略,仅将Transformer用于云端场景模拟生成。
三、长尾场景破解:生成式AI的数据补充价值
针对罕见但高危的极端场景(如道路动物窜出),传统监督学习面临数据匮乏瓶颈。Transformer构建的"世界模型"可通过合成数据增强系统鲁棒性,小马智行实测显示其可将长尾场景识别率提升40%。但这种模拟需与真实传感器数据严格校验,避免"数据漂移"导致模型失效。
四、算力与成本:边缘部署的现实约束
车载芯片算力限制是Transformer落地的最大障碍。一颗Orin芯片(254 TOPS)仅能支持10B参数模型运行,而GPT-3级模型需800G FLOPs/Token。相比之下,量化后的CNN模型(如MobileNetV3)可在20TOPS算力下实现30FPS实时检测。当前主流方案将大模型部署于云端,仅下行轻量级决策指令。
五、法规与伦理:可解释性不可妥协
欧盟《AI法案》明确要求自动驾驶系统需具备决策追溯能力。Transformer的注意力权重难以映射为人类可理解的规则,而深度学习(如决策树集成方法)可通过特征重要性分析满足合规需求。这迫使厂商在模型设计阶段即引入可解释性约束。
结语
自动驾驶的技术演进绝非非此即彼的替代关系。在感知层,深度学习凭借效率优势仍是基石;在认知层,Transformer提供语义理解突破;在长尾场景中,二者通过数据合成与仿真形成闭环。未来技术发展将聚焦于:1)轻量化Transformer架构;2)可解释性增强方法;3)异构计算平台优化。只有实现安全、效率与智能的平衡,才能真正推动自动驾驶商业化落地。
推荐阅读:
德州仪器电源路径充电技术解析:如何实现电池寿命与系统性能的双赢?
力芯微ET75016激光驱动芯片:重新定义TOF 3D传感精度与效率
多维科技TMR13Nx磁开关芯片:重新定义智能笔360°无死角唤醒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