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市场 > 正文

“存储一哥”也要扛不住了?2023年芯片产业两极分化将愈发凸显

发布时间:2023-02-03 来源: 责任编辑:wenwei

【导读】砍单、减产、价格暴跌在2023年继续影响着存储芯片行业,被视为“存储一哥”的三星电子也难逃“收缩”的命运。


因2023年第一季度可能录得巨额亏损,全球最大的存储芯片、智能手机和电视生产商三星电子正考虑削减DRAM和NAND芯片产量,缓解供应过剩及业绩下滑。根据三星电子公布的初步核实数据,按合并财务报表口径,2022年全年实现营业利润43.38万亿韩元,同比下滑15.99%,去年第四季度营业利润4.3万亿韩元,同比下滑68.95%,至八年来的最低点。


三星电子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称,客户正在清理库存,对其芯片的需求下降和价格下跌幅度大于预期,芯片价格及产能情况主要受市场及客户需求影响。


6.jpg


实际上不仅是三星电子,开年以来,多家芯片大厂——美光科技、西部数据、海力士、铠侠均已公布收缩计划,进一步削减产能投资,避免加剧供应过剩。但业内普遍预计行业回暖已渐行渐近。


“存储一哥”扛不住了?


三星电子在全球存储芯片领域占据较高市场份额,被称为“存储一哥”,其动作更被视为行业的“风向标”,且牵动产业链的“神经”。公开数据显示,截至去年第三季度,三星电子在全球DRAM市场的份额高达40.6%,在NAND闪存市场的份额也高达31.6%,均位居首位。


1月31日,三星电子发布2022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显示,2022年第四季度实现营业利润为4.3万亿韩元,同比下降69%;全年营业利润为43.38万亿韩元,同比下降16%。


值得注意的是,三星电子还表示,在过去三个月里,芯片业务的利润暴跌了90%以上,至2700亿韩元,原因是需求下降。


“存储芯片的价格波动一直较大,今年逐步跌破成本,目前多个行业巨头处于亏损状态。在消费电子行业的关键一环存储芯片中,三星电子等大厂在产能和价格上的调整,对不同产业链环节上的厂商产生不同影响。”星图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雒佑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上游原料开采厂商而言,下游产成品价格下跌,压缩利润,业绩承压,也会进一步压缩供应,致使原料价格呈现‘V’型走势、抑制技术发展情况;中游芯片厂则压缩产能,主动去库存;对下游的手机、家电、汽车等行业则有利好,带动利润向下游移动。但是长期来看,上游供应的萎缩会限制下游产业的正常发展,市场仍需等待需求提振。”


价格暴降业绩惨淡,创十年来最严重亏损


2022年,存储芯片价格一路狂跌,从峰值跌到腰斩。


根据市研机构TrendForce的数据,2022年第四季度,全球DRAM和NAND闪存价格下滑约20%~25%,预计2023年第一季度DRAM价格下滑跌幅收窄至13%~18%,NAND闪存价格下滑约10%~15%。


在今日举行的财报电话会议上,SK海力士财务总管Woohyun Kim谈道:“最近内存价格的跌幅是2008年第四季度以来最大的……全行业的库存可能处于历史最高水平。”


按照SK海力士的预测,库存将在今年上半年见顶,随后随着芯片制造商减产,下半年供需状况将有所改善,库存水平将逐渐下降。近期稍有好转的迹象是,当前季度的芯片价格有所下降。


但不管未来预测是乐观还是悲观,2022年显然是糟糕透顶。存储芯片价格的历史性下跌,已经严重影响了三星电子、SK海力士的收益。


最新财报显示,SK海力士创下自2012年第三季度以来最大的季度亏损,第四季度营业亏损1.7万亿韩元(折合约14亿美元);其收入为7.7万亿韩元,同比下滑38%;净亏损也高达3.5万亿韩元。截至第四季度的数据显示,SK海力士的产品从投产到销售需要46.1周。而在一年前,这个数字甚至少于10周。


2022年,SK海力士的收入为44.6万亿韩元,同比增长4%;营业利润为7万亿韩元,同比下降44%。


1675394789501398.jpg


三星的关键芯片业务勉强在第四季度维系住了收支平衡,但也未能摆脱营业利润暴跌97%至2700亿韩元(折合约2亿美元)的窘境。


根据财报,第四季度,三星芯片业务的营收为20.07万亿韩元,同比下降24%;其中存储芯片营收为12.14万亿韩元,同比下降38%。不过三星没有披露其晶圆代工业务的具体收入,仅谈到晶圆代工业务创下季度收入记录,但产能利用率正持续下降。


三星负责存储芯片部门的执行副总裁Jaejune Kim透露说,公司的生产线优化和设备布局调整将“不可避免地”影响供应。这意味着未来几个月,三星存储芯片生产的步伐将有所放缓。


大多数芯片企业都期盼着下半年恢复元气。三星预测拥有更多存储空间的小型设备将在今年下半年推动复苏,但本季度其收益预计会下降。SK海力士亦谨慎预测,2023年全年DRAM和NAND存储芯片的晶圆产量可能会不及上一年。


芯片产业在2023年两极化愈发凸显?


实际上不仅是存储芯片,当下,全球半导体市场正在进入疲软期。受“寒潮”影响,感知芯片、能源芯片、计算芯片和通讯芯片等多个芯片产品,均出现需求萎靡、价格下跌等现象。而降低库存、缩减投资、裁员减产等成了芯片企业动作的主旋律。那么,芯片产业的恢复期又将在何时来临呢?


天使投资人、知名互联网专家郭涛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预计2023年,芯片行业走势将呈现两极分化。“一方面,中低端芯片产品库存持续高企,价格出现明显回落;另外一方面,部分高端芯片市场需求日益旺盛,由于产能上升缓慢等原因,供需矛盾依然突出,甚至面临‘一芯难求’的局面。不过,目前,笔记本、电脑等所需芯片规模依旧占据主流,高端芯片还在起量阶段,芯片市场整体依旧严峻。”


DISCIEN预计,从整体芯片行业来看,价格层面,预计主流芯片价格将在2023年上半年持续下降,笔记本电脑、手机及企业数据建设等投资需求有望在第三季度逐步复苏,考虑到周期传导的时滞,预计第四季度芯片价格减低。


元禾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首席专家李科奕表示,“目前看来,进入下行周期的半导体芯片的销售量和价格可能尚未达到底部,预计到2023年第四季度,这部分芯片行业才真正有望结束下行周期。”


杨泽厚建议,整个行业在明年上半年都要进行艰难的库存调整。结合存储芯片的互补品显示驱动芯片DDIC来看,存储芯片的重要应用笔记本产品中,仍然处于巨大的库存压力之下。企业应顺应宏观经济环境及市场需求,收缩战线、节约开支。


国产替代提速,中企逆势加码


尽管如此,乐观情绪依然存在,认为2023年芯片或走出低谷。


创金合信软件产业股票基金经理刘扬表示:“经过2022年市场剧烈的调整,半导体赛道利空因素已较为充分地反映在股价上,某些一直在做难而正确的事情的优质芯片公司正在度过最艰难的时期,当前较为看好芯片行业的投资机会。”实际上,逆势加码的苗头已现。


据公开资料显示,基金颇为青睐卓胜微、中芯国际、三安光电、韦尔股份等上市公司,以韦尔股份为例,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共有36家基金公司的81只基金持有韦尔股份,持股总量达6614.89万股,持股市值达53.01亿元,三季度基金显露加仓迹象。


上述观点是否成立,尚不能确定,不过赛道局部火热也是不争的事实。


1675394772875883.jpg


一方面,国产替代如火如荼。


2018年以来,芯片的国产替代不断推进,特别是在国际形势复杂加剧的情况下,自主可控成为必选项。这么一来,不少中国芯片企业交出颇为靓丽的答卷。中芯国际预计2022年全年营业收入为494亿元,同比增长38%左右;北方华创预计2022年净利润为21亿元~26亿元,同比增长94.91%~141.32%;斯达半导体预计2022年净利润为 8.12亿元~8.25亿元,同比增长103.82%~107.09%;东微半导预计2022年净利润为2.75亿元~3.15亿元,同比增长87.20%~114.43%……


更为重要的是,全球巨头在削减资本支出,而中国玩家却不惧下行周期,依然选择逆势加码,意图弯道超车。譬如,中芯国际拟投资75亿美元在天津建立一座12寸晶圆厂,规划建设产能为10万片/月,生产成熟的28纳米~180纳米的芯片。金信基金的孔学兵公开表示:“现在市场预期是国产化停滞,成熟制程扩产没戏,先进制程卡脖子,没有新增订单了。这种预期显然是过度悲观了,是经不起推敲的。”


另外一方面,汽车芯片持续景气。


其实,芯片细分赛道较多,有的品类低迷,有的品类持续景气,步骤并不一致,这其中汽车芯片最为典型。近三年来,芯片供应链不断遭受冲击,供给端与需求端出现了结构性错配,再叠加新能源汽车大潮起,令汽车芯片成为了“紧俏货”。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单车芯片需求量会从燃油车的600颗~700颗,增加到新能源汽车的约1600颗。于是乎,相关芯片企业的业绩靓丽。以意法半导体为例,2022年第四季度营业收入为44.24亿美元,同比增长24.4%;净利润为12.48 亿美元,同比增长66.4%;2023年的资本支出为40亿美元,同比增长13.6%。


国产MUC起势,突围胜算几何?


诸多汽车芯片中,MUC是当之无愧的“花旦”。


据百度百科显示,MCU是英文Microcontroller Unit的简称,即微型计算机,也被俗称为单片机。多年以来,国产MUC主攻消费级与工业级,车规级涉猎不多。之所以如此,皆因该市场技术壁垒较高、可靠性要求较苛刻:从参数来看,车规级MCU的寿命要达到15年以上,且支持-40℃~155℃的宽温范围,出错率更是要求接近于0。再叠加NXP、瑞萨电子、意法半导体、英飞凌、微芯科技联手垄断市场,因而国产MUC长期入门未得。


拿得出手的,唯有比亚迪半导体。


比亚迪半导体从2007年布局,蹒跚多年之后,于2018年推出第一代8位车规级MCU芯片,终于实现了国产化零突破。直到近些年汽车“缺芯”,车规级MCU一片难求,国产MUC才迎来了关键机遇。


复旦微、兆易创新、四维图新、中颖电子、芯驰科技、芯海科技、紫光国微、曦华科技等玩家下场,覆盖低端的8位、中端的16位、高端的32位车规级MCU,成为市场的一股新兴力量。


不过,国产MUC仍处于起步阶段,挑战不容忽视。


老牌玩家底蕴深厚,非一朝一夕可以抹平差距;国产MUC多采用代工模式,供应链安全有待加强;车企验证时间较长,可能错过当下的“盛宴”……


来源:贤集网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联系小编进行处理。


推荐阅读:


西部数据:1月起晶圆减产30%,下调全年现金资本支出25%

持续扩大碳化硅产能,英飞凌与Resonac签订长期供应协议

库存可供应三至四个月需求,全球主要存储厂2023年或亏损达50亿美元

汽车电动化驱动SiC需求急剧增长,下一个淘金热诞生?

Micro LED显示技术扩大导入Apple系列产品,艾迈斯欧司朗将受惠

特别推荐
技术文章更多>>
技术白皮书下载更多>>
热门搜索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