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市场 > 正文

(现场实录)陈东义教授:可穿戴技术是对人类能力的增强

发布时间:2014-08-19 来源:Amy Wang 责任编辑:mikeliu

【导读】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的陈东义教授在接受我爱方案网副总Amy Wang专访时提出可穿戴技术是对人类能力的增强,这点具有重要的技术和商业意义。陈教授实际是告诉我们可穿戴发展的要点是技术、产品、用户体验、工业设计、商业模式、解决人类行为刚需等整合性发展。

陈东义教授是可穿戴领域的开拓者,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对可穿戴领域进行研究。他率领着团队,对可穿戴计算进行了从芯片到系统、从理论到应用的全方位研究。他在多伦多大学曾经和Steve Mann教授一起工作,共同研究可穿戴前沿技术。1999年回国,主要从事可穿戴计算技术研究,后又在美国和欧洲与国际专家共同研究开发可穿戴产品。十几年来,他致力于可穿戴技术与应用结合,科技服务社会,推动最好的中国原创?陈东义教授一直在披荆斩棘地探索中。

陈东义

图1:可穿戴大会主席陈东义教授
 
我爱方案网近日作为合作单位参加了在崇州举办的第四届全国可穿戴学术会议暨首届中国(国际)智能可穿戴技术与产业论坛。在这次可穿戴行业级别最为高大上的技术盛宴上,来自国内外300多位专家现场激情碰撞,从人机交互,到医疗,到运动,到养老,到儿童教育, 从时装秀到创客,到第四次工业革命。陈东义教授和大会主办机构的专家们精心用内容串起了产业的上下游,带领大家经历了一次科技,时尚与健康相结合的激情之旅!

可穿戴成都

图2:崇州市政府领导与产学研专家现场激情碰撞


可穿戴时装秀

图3:大会晚宴上的可穿戴时装秀

会议期间,我爱方案网现场采访了此次活动的总策划师,大会主席陈东义教授,深入发掘可穿戴产业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page]

可穿戴是对人类能力的增强

陈东义教授认为,可穿戴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穿戴,植入,人机融为一体。可穿戴从概念上不能理解为一个移动终端,而是对人类能力的增强。

人的能力分为智能,感能和体能。我们的能力是有限的。可穿戴发展的是人类增强计算能力。用英文来说,就是 Augmentation of Human capability。

陈东义教授介绍这次会议的主题是从移动到可穿戴。内容上考虑到科学与艺术和健康的结合,智能有计算,感能有传感,体能有电子科大的机器人,和顶级的智能假肢。希望通过这个会议,增强大家的信心,让大家看清楚方向。方向对了,产品就不会出错。

骨骼机器人

图4:展示区的外骨骼机器人

有思路才能有系统,有设计,有布局

我爱方案网大数据发现,现在可穿戴产业界跟风严重,很多产品一窝蜂而上,投机一把,看见别人做什么,自己就做什么。缺乏产品设计理念和发展路线,这对于可穿戴产业的发展是有害无益。

陈东义教授指出,有思路才能有系统,有设计, 有布局。 就像苹果的设计并不完全针对一个phone, 而是有指导理念的。在设计,传感器和触摸交互做得好,是因为有设计理念在推动,剩下的才是硬件。 现在跟风做硬件,并没有从增强人类的三个能力入手。陈东义教授认为定位好设计理念。才能做出优秀的原创的产品。

“这次我们组织崇州论剑, 让大家把各自的产品展示出来。看到大家的产品,我们就有信心了。因为把上下游(材料,器件等)这么一串,主要的几个应用一串,产学研政府这么一串,我们就形成了一套思路。有思路,才能有系统,有设计,有布局。大的方向对了,产品的发展就不会错。”陈教授说。
[page]

我爱方案网认为智能硬件产业链有三个重要发展阶段: Before Market/如何设计/制作出目标市场需要的产品, Enter market/进入市场产品的功能和市场需求环境, After Market/运营服务。现在大家过分关注进入市场的产品外观和功能,忽略产品发展的第一阶段。我们认为第一阶段是智能硬件发展最重要阶段,你的设计理念是什么?满足什么钢需、用什么设计技术平台、如何在技术成本上最优、如何面对粉丝文化的工业设计等?我爱方案网在智能硬件前市场阶段上有体会,有一套帮助创客/开发者做出好设计好产品的服务办法。
有了好的理念,才能做出好产品。

我爱方案网

图5:我爱方案网工作人员与陈东义教授和东川教授在现场交流

可穿戴标准:中小企业有发展机会

关于可穿戴的标准,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做法。陈教授怎么看呢?

可穿戴给中小企业带来机会。陈东义教授分享了Intel宋继强博士提出的一个观点:未来用户决定产品,不是一个大企业牵头,比如运动员知道他们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将来可穿戴的标准很可能不是一个大企业牵头,会打破原有的模式。

虽然三星,微软和Google都在推标准, Google也在推一个操作平台。今后事实标准可能会出现。可穿戴会引起智能手机下一代的颠覆。起码在产业布局上有重大影响,对移动终端这类格局会有影响。这些将为中小企业带来机会。

我爱方案网认为智能硬件的平台技术很快到来,大家要关注高通和微软派系的All Seen,也关注Intel和三星提出的Open Interconnect Consortium。同时国内的北京君正和芯海微等也在构建开源的SoC,他们的设计非常Slim,有明显的成本和设计效率优势。我们认为好平台必须具备三点,开放开源、高效率低成本、能满足系列产品开发。智能产品的玩法一定是大牌子有它的玩法,而小公司的创意成功故事平分秋色。这是在大家的机会。

可穿戴跨领域很多,跟现有的标准如何兼容呢?

陈东义教授认为,可穿戴行业的标准,可能会借用现有的医疗,电子,通讯等各种标准,还有等器件的电磁兼容标准和辐射标准等。70%用现有的标准,30%的新标准在数据交换标准,机械特性标准,或者电器性能上。举个例子,比如我们规定所有做手表都要用0.5毫米x1厘米的单片机,做单芯片机制造商都要是这个尺寸,所有钟表业,做表的在机械系统上要留出符合尺寸的地方,这样把芯片安上去就可以了。 标准可以规定电器性能上多少接口,多少针,这样才能推动标准的发展。做鞋的,所有的鞋在后跟留多大尺寸,推进去就是智能鞋。鞋跟都是标准的。 过去标准可以由大公司来牵引,但是可穿戴多样化,个性化和跨界性,因此是否大公司能引领事实标准,这是个问号。可穿戴很可能会是另外一个故事。

蓝领计算:可穿戴的另一个市场空间

陈东义教授认为蓝领计算是刚需,有很大的市场空间。

蓝领计算指的是现场工作人员怎么用,是一种主要用于工业和军事领域的复合技术,在工业领域,这种应用可以在特殊场合帮助工人进行维修安装作业。现在的计算都是白领的, iPhone也是白领计算。 为什么出现工业4.0也就是第四次工业革命? 因为有可穿戴计算的工业应用。数字化士兵是国防应用,工业应用,国防应用,机器维修,现场应用,考古应用,这叫蓝领计算。

看清蓝领计算是多大的产业,要充分发挥可穿戴应用的想象空间。
[page]

中国可穿戴产业的发展

中国的可穿戴产业还是晚了一些,工业,政府和科学界也晚了, 我1998年开始介绍可穿戴,2000年推可穿戴,但是推不动,2002年去了美国。陈教授显得有些无奈。

关于可穿戴设备的说法,陈东义教授有自己的看法。陈教授认为可穿戴设备的提法不合适,因为可穿戴的产品保罗万象,除了手表和手环,还有织物,头盔和眼镜等等。比如说可穿戴织物, 笼统地说把可穿戴设备穿在身上是不合适的。而设备,英文里用的是equipment 不是device, 除了特工人员或者特种作业人员,很少人会把设备穿在身上。陈老师的严谨让我顿时肃然起敬。

Google眼镜的成功也让陈东义教授感慨万分。Google并不是自己研发的眼镜,它是花钱买的技术合作。2008年华盛顿大学推出眼镜,市场反映一般。2012年,Google一推出,就炒热了,Google的影响力大带来的是商业的成功,买来技术成功实现商品化。

大家奇怪,为什么Google的产品一出来,国际上一下子出了那么多的可穿戴产品。 其实这些产品早就做好了,眼镜,环,表,头盔,国际上早就有了。Google眼镜带来了业界对可穿戴技术和产品的狂热。

我爱方案网认为,Google在商业模式有突破,导入后市场运营,这是核心价值。如果仅局限在技术和产品层面,没有把人的能力延伸或生活行为的变化联系起来,就很难成功。

陈东义教授提出可穿戴技术是对人类能力的增强,就是从技术、产品、商业模式、运营和服务六的方位来要求可穿戴设备的创新性。政府加大力量支持,我们要定位好产品的理念,把增加人类能力融入设计中,充分发挥想象空间, 设计出高质量的中国原创。

相关阅读:

对比华为与海尔:商海沉浮,谁是大赢家?
详解小米的利刃—MIUI 6 ,下一个被干掉的会是谁?

特别推荐
技术文章更多>>
技术白皮书下载更多>>
热门搜索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