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25年,作为行业公认的“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具身智能领域迎来爆发式增长。头部企业密集披露大额订单,其中优必选Walker系列人形机器人订单总金额突破8亿元,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2首批数百台实现交付,覆盖汽车制造、智能制造、智慧物流、具身智能数据中心等重点领域。然而,在机器人员工频频“进厂打工”的背后,行业仍面临关键拷问:它们能否真正适配复杂工厂环境?商业化落地取得了哪些实质性进展?
聚焦三大核心工位,解决工业场景刚性需求
工业场景被视为当前最适合人形机器人规模化落地的领域。优必选副总裁、研究院院长焦继超在接受《科创板日报》专访时指出,公司经多工位实践后,逐步聚焦至搬运、分拣、质检三大核心工位。这些工位不仅人力短缺痛点突出,且具备较高的投入产出比。
“制造业招工难问题已十分突出,部分车企甚至需下沉至村镇招工,”焦继超表示,“搬运、分拣、质检等岗位因人员流失率高、工作重复性强、环境挑战大,成为客户最迫切需要人形机器人协同的领域。”
优必选的工业场景探索始于2023年,初期涵盖分拣、质检、搬运、组装、涂胶等多个工位。通过对前代产品Walker S1开展大量POC验证,并与比亚迪、东风柳汽、吉利汽车等车企,富士康等3C半导体企业,以及服装等传统制造企业深度合作,公司最终收敛至三大核心工位,精准切入工业痛点。
自主作业仍是核心挑战,软硬件协同突破瓶颈
尽管需求迫切,但人形机器人在真实场景中的自主作业仍面临严峻挑战。焦继超强调,不能认为直接引入人形机器人就能解决问题,“自主作业对机器人的环境感知、定位导航、目标分割定位、运动控制抓取等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
以搬运为例,看似简单的工作在不同工厂、不同工况下需保持稳定运行,仍面临精准定位、异常处理等诸多难题。为此,优必选在Walker S2的研发中进行了三大核心突破:
硬件结构优化:新增腰部自由度,实现触地至1.8米全范围作业;通过3D打印等新材料实现整机减重;研发自主换电技术,解决持续作业需求。
自主作业能力提升:强化环境感知与运动控制,提升复杂工业环境适应能力。
工业设计升级:兼顾性能与颜值,为规模化部署奠定基础。
从“单点验证”到“集群作业”,效率有望2-3年追平人力
随着首批Walker S2量产交付,优必选迈入规模化场景应用新阶段。焦继超判断,未来工业人形机器人必然走向“以点到面、集群作业”。“单一机器人仅能完成验证,多机器人协同及配套后台管理系统才是满足客户真实需求的关键。”
在效率方面,他坦言,除质检外,人形机器人单次作业效率目前尚难超越人力,短期内这一现状可能持续。但机器人的核心优势在于可持续性——“若拉通全天工作时长计算,人形机器人效率有望在2-3年内达到人力平均水平。”
相较于传统工业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的优势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空间适配性,无需大规模改造产线;二是泛化能力,通过切换软件“任务包”适配不同工位,实现“软件定义硬件”。优必选正研发“Co-Agent”技术,计划将工厂工位分类对应不同Agent,将人形机器人打造成全能型设备。
具身智能仍处验证阶段,务实策略推动落地
2025年,随着具身智能技术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及多项政策支持,行业迎来发展热潮。但焦继超指出,目前具身智能技术仍处于验证阶段,所谓“全能型机器人”更多是概念展示,距离工业落地尚有差距。
“具身智能的落地需突破数据瓶颈,”他表示,“仿真数据难以模拟真实工业场景的复杂性,只有通过大量真机实训积累的数据,才能支撑技术迭代。”优必选采取务实策略,通过在真实工厂采集数据,针对特定工种训练模型,形成适配工业需求的“任务型智能”。公司预计,其具身智能模型有望明年上半年落地至真实应用场景。
从实验室走向产线,人形机器人正经历从“技术可行”到“商业可行”的关键跨越。优必选通过聚焦核心工位、攻坚自主作业、推动集群部署,为行业提供了商业化落地的实践样本。随着技术迭代与场景深化,人形机器人有望在2-3年内实现效率追平人力,成为工业智能化升级的重要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