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25年8月,市场监管总局与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品召回、生产一致性监督管理与规范宣传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明确通过强化生产一致性监管、规范OTA升级管理、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三大方向,推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规范化发展。此举旨在解决行业快速扩张中暴露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软件升级风险频发等问题,为智能网联汽车的技术迭代与用户安全建立双重保障。
一、生产一致性管理:数据备案与全周期监督
文件要求企业通过机动车合格证系统完成关键信息的全流程备案,涵盖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储能装置单体及总成等核心参数。这一规定的核心在于:
-
建立产品数字档案:通过完整技术参数的录入,形成可追溯的产品数据库,为后续监管提供数据支撑;
-
明确企业主体责任:企业需对备案信息的真实性负责,若发现参数与实际产品不符,将面临召回及行政处罚;
-
覆盖全生命周期:从生产到销售环节均需接受一致性核查,确保车辆在交付用户时仍符合准入标准。
此举将倒逼企业完善内部质量管理体系,避免因生产环节的疏漏导致产品缺陷。
二、OTA升级监管:备案测试双约束,禁止“带病推送”
针对智能网联汽车频繁的软件更新行为,文件首次明确三大禁令:
-
备案前置:所有OTA升级方案需提前向主管部门报备,未经批准不得向用户推送;
-
测试验证强制化:企业须完成包括功能安全、网络安全、性能稳定性在内的全方位测试,提交验证报告;
-
缺陷不得隐藏:禁止通过软件更新掩盖硬件缺陷或降低产品安全性。
同时,文件要求企业建立升级记录追溯机制,确保每次更新可查证、可回溯。这一规定直击行业痛点,将有效遏制企业为追求“功能迭代速度”而忽视用户安全的行为。
三、跨部门协同监管:信息共享与联合惩戒
为破解传统监管中“信息孤岛”问题,两部门将建立三大协同机制:
-
数据互通平台:打通工信部车辆准入数据库与市场监管总局召回信息库,实现生产参数与缺陷数据的实时比对;
-
联合执法行动:对违规企业采取“双随机一公开”抽查,结果同步纳入企业信用记录;
-
风险预警体系:通过分析OTA升级频次、用户投诉数据等,提前识别潜在风险企业。
文件特别指出,对存在“未备案升级”“参数造假”等行为的企业,将依法暂停产品生产销售,并追究相关负责人责任。
四、重点监管对象:高频OTA企业面临专项审查
根据征求意见稿,监管部门将对两类企业实施重点监控:
-
OTA升级频次异常企业:对季度升级次数超过行业平均水平50%的企业,启动专项技术核查;
-
历史缺陷记录企业:曾发生产品召回或用户集体投诉的品牌,需额外提交质量改进方案。
此举旨在平衡技术创新与监管效率,既鼓励企业合理迭代,又防止滥用升级权限。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智能网联汽车OTA升级频次同比激增120%,但同期因软件问题引发的投诉量亦上升65%,凸显监管必要性。
五、行业影响与未来趋势
-
企业成本重构:合规测试与备案流程将增加企业运营成本,但长期看有利于行业优胜劣汰;
-
技术路线规范:通过强制参数标准化,推动自动驾驶、电池管理等核心技术的健康发展;
-
用户权益升级:建立“升级风险告知”制度,赋予用户对重大软件更新的知情权与选择权。
业内专家指出,随着政策落地,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或将出现“技术合规官”新岗位,专门负责对接监管部门与协调产品迭代。
结语
《通知》的发布标志着我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管理从“事后追责”向“事前预防+全周期监管”转型。通过生产一致性管理、OTA升级约束、跨部门协同三大抓手,既为技术创新划定边界,也为用户安全筑牢防线。在汽车产业智能化浪潮中,这套监管框架将成为“中国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球智能出行治理提供新范式。
推荐阅读:
Vishay推出汽车级高功率TVS解决方案:更小体积,更强防护
Littelfuse推出DO-214AB封装2kA浪涌保护晶闸管,革新电源安全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