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市场 > 正文

恒坤新材科创板IPO获准,闯关半导体材料国产化“深水区”

发布时间:2025-11-19 责任编辑:lily

【导读】在中国半导体产业自主化发展的浪潮中,一批深耕细分领域、掌握核心技术的“隐形冠军”正逐渐走向台前。近日,厦门恒坤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科创板的IPO注册已获生效,即将登陆资本市场,引发行业关注。这家成立于2004年的企业,凭借近二十年的技术积累与精准战略转型,成功打破国外在高端光刻材料与前驱体材料领域的垄断,成为中国半导体材料国产化进程中的重要力量。


ScreenShot_2025-11-19_170750_159.png


从光电膜到集成电路材料:战略转型奠定发展基础

恒坤新材的发展轨迹与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演进同频共振。公司初期以光电膜器件业务为主,在2014年行业竞争加剧之际,果断将战略重心转向技术门槛更高的集成电路关键材料领域。这一转型并非盲目冒进,而是遵循“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稳健路径。通过与国内领先的12英寸晶圆厂深度合作,公司逐步完成技术磨合与市场验证,至2017年已成功进入稳定供应体系,为后续自主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


研发攻坚:突破“卡脖子”技术壁垒

半导体材料被誉为“芯片的粮食”,而光刻材料更是其中的核心技术之一,长期被日美企业垄断。恒坤新材的突围离不开对研发的持续投入。据其招股书披露,2022年至2024年,公司研发费用持续增长,占营业收入比例从13.28%提升至16.17%。这种高强度投入带来了关键技术的密集突破:在光刻材料领域,公司已构建起从i-Line、KrF到ArF光刻胶的完整产品矩阵,其中技术难度最高的ArF浸没式光刻胶实现突破,标志着公司跻身全球少数掌握该技术的企业行列。在前驱体材料领域,高纯度TEOS产品已成功打入核心客户供应链,金属基前驱体材料也进入验证流程,为未来增长开辟了新赛道。


专利布局成为公司技术壁垒的重要支撑。截至招股书披露,恒坤新材已取得89项专利授权,其中36项为发明专利。此外,公司多次承担国家02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等国家级科研任务,在国产化“从0到1”的突破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业绩爆发:国产替代驱动高速增长

在国产替代政策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恒坤新材的业绩呈现出强劲增长势头。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收从3.22亿元增长至5.48亿元,自产产品销售收入从1.24亿元跃升至3.44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从38.94%提升至63.77%,成为核心增长引擎。


细分产品的市场表现尤为亮眼:作为晶圆制造光刻环节的核心材料,SOC产品三年间收入增长超两倍,2024年国内市场占有率突破10%,成功实现对国际巨头的替代。BARC产品自2021年实现销售以来,连续三年保持超140%的同比增长。i-Line与KrF光刻胶自2022年上市后,2024年销售额分别增长近7倍和30倍,展现出强大的市场渗透能力。在KrF光刻胶国产化率仅1%~2%、ArF光刻胶不足1%的行业背景下,这一增长不仅是企业自身的突破,更是国产替代进程加速的生动体现。


ScreenShot_2025-11-19_170938_294.png


上市新征程:攻坚国产化深水区

恒坤新材此次IPO拟募集10.07亿元资金,将全部投入“集成电路前驱体二期项目”和“集成电路用先进材料项目”,标志着公司向国产化更深水区发起冲击。在前驱体领域,项目将提升高纯度产品产能,填补金属基前驱体国产化空白;在光刻材料领域,将加速KrF、ArF等高端产品的量产进程,进一步缩小与国际巨头的差距。


ScreenShot_2025-11-19_170955_303.png


从行业趋势看,此次扩产恰逢其时。据预测,2028年境内集成电路关键材料市场规模将达2589.6亿元,其中制造材料占比超70%。随着3D NAND、先进DRAM等存储芯片产能扩张,SOC等核心材料的需求将持续增长,为恒坤新材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目前,国内前十大晶圆厂中已有多家成为恒坤新材的客户,这种深度绑定不仅保障了公司的订单稳定性,更在产业链层面构建起国产化的协同效应。恒坤新材的发展已深度融入中国半导体产业的生态突围进程,其技术突破正逐步成为产业链协同发展的重要一环。


从光电器件制造商到高端光刻材料领军者,恒坤新材的转型之路印证了中国制造业向高端升级的必然选择。随着募投项目落地和新产品持续导入,这家来自厦门的“隐形冠军”有望在国产替代浪潮中,为中国集成电路供应链安全贡献更大力量。


特别推荐
技术文章更多>>
技术白皮书下载更多>>
热门搜索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