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市场 > 正文

亚马逊压低电纸书价格,纸质书生存空间何在?

发布时间:2014-12-09 来源:责任编辑 责任编辑:mikeliu

【导读】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人们的阅读习惯已经悄然开始改变了。电纸书逐渐取代了纸质书,人们不必去为了书而去买书架,只需要一个电子阅读器,和几G的内存。作为电纸书经销商的亚马逊将电纸书价格调的很低,留给纸质书的空间越来越小。

亚马逊压低电纸书价格,纸质书生存空间何在?

反对亚马逊有两类诉求,一类是个人利益诉求,这一点很好理解,比如在今年9月份时,德国有超过1000名作家和出版商联合签署抗议信,反对亚马逊将电子书籍低价销售,损害作家和出版商利益,这一类在“作家反电子化”这个题目里并不占据很重要的地位,试想只要亚马逊有耐心进一步与作家达成协商,平衡好双方利益关系,那么基于利益损失的这种诉求将会慢慢销声匿迹。

而另一种,我姑且把它称之为“人文诉求”。对电视和网络的不屑、鄙视,现在似乎成了严肃深刻作家的标配了。以《纠正》和《自由》走红的美国小说家乔纳森·弗兰岑就是这类作家中的典型,且看他将电子化阅读的危害上升到了何种的高度吧:“电子阅读器威胁到了印刷作品中承载的永恒感。这种永恒感的缺失,终会证明电子阅读器与司法体系和自治制度不协调”。瞧瞧吧,如果你周边有文艺青年朋友的话,对这种论调是不是一点都不觉得陌生?“电子书没有书香的感觉”“只有手捧着散发油墨味的书才能算读书”,看到没,文艺青年谈读书,就是这么任性!

乔纳森·弗兰岑为何会提到印刷作品具备一种“永恒感”呢?如果仅就字面意思理解的话,所谓的永恒感是纸质书编辑成书后带来的某种高度完备健全的确定性吗?显然,我们不能这样肤浅片面形式主义地看待“永恒感”。在我看来,乔纳森·弗兰岑所说的,其实是这么一回事儿:电子化阅读让读者丧失了深度的阅读体验,不再能沉浸在严肃的思考状态中。其实,还真的有报告支撑着乔纳森的这一结论,意大利某大学教授让两拨人分别读一本小说的纸质版和Kindle电子版,结果是读纸质版的那一拨人对书中的主题、内容、人物关系的领悟理解要远远强于用Kindle读的那批人。

事实上,作为一个重度Kindle用户,我也曾经有过这样的体验。如果我在Kindle上读不下一本书,真的不一定是“我对这本书完全提不起兴趣”,更可能的结论是“这本书不是为Kindle而生”。以今年年初的一次阅读体验为例吧,那是美国著名小说家唐·德里罗的大部头小说《地下世界》,小说是一部典型的美国后现代小说:碎片化的拼贴,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最要命的是这部小说的叙事结构——通篇的倒叙非常考验读者的阅读毅力。

我最开始买下八百多页的纸质版,旋即被其小说的独特性所吸引,可惜书太厚,外出时携带是个累赘,于是乎,就从Kindle上下单了这本书的电子版本。可没想到的是,读《地下世界》的电子版是一个非常令人沮丧的过程,时而一目十行,时而翻页跳读,本来小说自身就欠缺一定的故事性,再加上我的三心二意,这本书在Kindle上的阅读简直是一场无与伦比的煎熬,甚至一度让我丧失了继续读这本小说的冲动。

可没曾想,过了一段时间,当我重新翻阅纸质小说时,竟还是欲罢不能,费时二十多天终于一鼓作气读完。以后再用Kindle阅读小说便老实许多,有的书坚决不再上面读了。对此,我这样总结道:中短篇或者小长篇,拿Kindle看的确舒服,可卷帙浩繁的大长篇不太容易在上面阅读——记录笔记,画出人物关系草图,叙事结构线,还是拿一本实体书配个笔记本比较好。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担心我们会失去任何禁书的理由,因为在技术统治世界的时代,再也没有人愿意去读书了。现在看来这话说得不够细致,大众不是不再读书,而是不再深层次、重质量地去阅读一本书,少了秉烛夜读专心研磨的读书劲儿。

如果再过几年,出版业成为明日黄花,Kindle相对而言,其实还是“最不坏的电子阅读器”。毕竟它是以阅读为唯一目的的电子工具。如果在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上,你刚一打开某个电子书App,微信提示告诉你,朋友圈有人回复你了,淘宝提示你网购的东西马上就要到货了,这时不妨想想:打开的电子书界面在你的设备上能停留多长时间呢?

相关阅读:

小米与大唐电信合作,意欲避开专利大战
电视机的发展历程,网络时代的逼近


特别推荐
技术文章更多>>
技术白皮书下载更多>>
热门搜索
 

关闭

 

关闭